平語近人讀后感【匯編四篇】
時間:2024-01-19 10:10:39 瀏覽:10289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一經播出,化工公司第一時間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員工觀看,進一步營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濃厚氛圍。
? 在集團黨委下發組織觀看《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通知要求后,公司黨委第一時間向各黨(總)支部、各部門發出學習要求,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切入點,進一步深入學習與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跟進播出進度,第一時間將央視網視頻文件轉載至支部微信群、公司局域網“兩學一做”學習專欄,便于員工自主學習。
? 截止目前,《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已播放四節,各支部、部門因地制宜組織觀看,或集體觀看、或個人在家看、或網絡觀之、或手機在線視頻等等,隨后紛紛從微信返回信息,有的支部,黨小組還進行討論,三言兩語談自己的觀后感、心得體會,大家無不為,平“語”近人,彰顯以人民為本的深沉襟懷;平“語”近人,彰顯以文化為本的廣闊胸懷;平“語”近人,彰顯以科技為本的廣博情懷。深處偉大時代,我們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要堅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各自的崗位上抓緊學習,勤耕苦干,奮力巧干,努力創新創效,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優異的成績回報公司的厚愛,為企業發展平添助力,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 接下來,公司黨委將繼續跟蹤觀看《報得三春暉》《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為公行大道》等后續8集內容,并組織討論,寫心得體會,并及時上報觀看、學習討論情況。
近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了《“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系列節目,第一期的主題:一枝一葉總關情,講述了習總書記有關“為民”的深切體悟。從基層工作到學習榜樣;從引經據典到懇切教誨;從人生方向到理想信念,“為民” 就是時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落實點滴“為民”,時刻將人民冷暖掛心間。作為基層工作者,與千萬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是百姓生活中最親密的辦事員,堅定“民無小事、事無小事”的工作信念,不妄言、不輕視、不推脫,把關乎民生的最小事做好了,萬丈高樓才能平地起;樹立“百姓不先言,問題先解決”的工作作風,要主動、要細心、要實干,不做穩如泰山、虛與委蛇的形式官僚派;把握“牢記使命,為民服務”的先進方向,講情懷、講黨性、講擔當,抵制住紛繁誘惑,永葆對人民群眾的一顆赤子之心。
習總書記難忘在陜北梁家河插隊的日子,那是一段培育出“為民”思想雛形的日子,朝夕相處中生出了一股實實在在想為陜北老鄉辦好事的信念。1974年,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當時陜西省第一個沼氣池,后來又陸續地修建了42個沼氣池,為當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飯排憂解難,解決了大問題。習總書記的“為民”思想從信念到落實深刻啟發基層工作者,要在點滴中堅定并持久地為人民服務。
紅色物業工作在黨建引領下,扎根基層,服務人民,便要將“為民”思想落到實處,從一件件小事中切實解決居民居住環境問題,用耐心與細心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通道,不斷提升百姓幸福感、獲得感。
堅持服務“為民”,以造福百姓為最大政績。古有“一錢”太守劉寵造福一方受民愛戴,今有焦裕祿扎根蘭考,獻身為人民謀福祉的治沙事業。習總書記在初中的一堂語文課上認識了焦裕祿,深受“焦裕祿精神”感召,在日后的學習工作中以他為榜樣與標桿。焦裕祿親民愛民所以想要為蘭考縣人民改變艱苦的生活環境,帶領他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他身體力行,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他艱苦創業,有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他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焦裕祿之所以深受人民群眾愛戴,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終與老百姓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在于他視人民群眾為衣食父母、誠心誠意當人民公仆。
紅色物業工作時時刻刻圍繞為民服務開展,吳家山紅色物業在做好小區環境建設、居民服務工作的同時,積極配合社區、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為民、利民的活動:開展節日文藝匯演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為中考高考學子助考發揮良好的社會效益、慰問困難群眾、配合城市管理等等。在“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指導下,紅色物業為民服務需要更加精細化,充分發揮年輕人的創新與智慧,打通居民反映問題的渠道、創建高效便捷地辦事流程,富有朝氣與活力地干事創業,將服務為民進行到底。
培育“為民”情懷,為人民謀幸福就是要多做利民之事。“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凡有利于人民的每一件小事都要做好,凡有害于人民的每一件小事都要摒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是習總書記對人民“一諾千金”的承諾,到2020年,幾千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每一位基層工作者都應培育為民情懷,不遺余力地、堅持不懈地為民、利民。紅色物業扎根基層,為民服務不怕難,傳遞黨的聲音,彰顯紅色特色,將政府的惠民政策傳到千家萬戶,讓黨對人民的深切關懷以紅色物業為平臺深入到群眾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青年要把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擔當起我們強國一代應該肩負的歷史責任。“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國家才能安定;多做利民的事,為人民謀幸福,國家才能富強。基層工作者要為人民做好每一件小事,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莊重諾言,永葆“公仆”精神,為人民服務永遠在路上。
國內第一本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作品——《習近平用典》昨日舉行首發式。該書分13個篇章,從習近平的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他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人們愛聽、愛讀、愛看,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此次,由人民日報社組織編寫的這部《習近平用典》,旨在對習總書記著作、重要講話和文章引用典故進行追根溯源,對其現實意義進行解讀,幫助廣大領導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總書記的思想精髓,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當前實踐相結合的一本好教材。
追溯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穿越時空的恒久魅力,而《習近平用典》一書分門別類地梳理了習近平曾引用過的135個歷史典故,這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營養,進一步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無疑對黨員干部提升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
要與實踐相融。典故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每一個典故的背后,都有一個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在寫文章、講話中人們往往喜歡用典故來強化表達力,增強溝通效果。典用好了,形象恰當,反映出人的人文素養,對于實際工作的指導也有積極意義。雖然《習近平用典》這本書中典故只有2000余字,但字字都是精華,句句都飽含中華民族至深至簡的追求。因此,黨員干部通過深讀細學,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肩負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責任。用楊振武社長的原話說,鑒往知來,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就會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定格真情為民。此書對用典的現實意義進行闡釋,特別是開篇即從“敬民篇”開始。正如楊振武社長在《習近平用典》一書的序言中說:“從精心用典中,我們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宗旨意識、‘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務實精神。什么是共產黨人的無私情懷,什么是執政者的深謀遠慮,品讀字里行間,已經不言而喻。”筆者認為,黨員干部學習《習近平用典》一書,不僅要感悟習總書記“和人民在一起”的民本情懷,更要將這種感悟融入到各項工作之中,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自覺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可以說,《習近平用典》一書凝聚了人民日報社編輯們的心血,折射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的治國理政大境界。因此,每位黨員干部要細細品讀、如琢如磨,做到學深學透、把握真諦,真正在深層次上提高思想理論水平,用學習的成果不斷打開工作新局面。
近日觀看了,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市場街社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積極收看,普遍認為這是一臺思想性很強,文化味很濃的節目,看完很有收獲,深受教育。
據了解,《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從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切入點,旨在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闡釋與廣泛播。老黨員李文喜說,他很喜歡看《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他說,看了這個節目,深刻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很接地氣。“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通過豐富的表現形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很好地闡釋了出來,深入淺出、過目難忘、入腦入心,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禮、精神得到升華。
社區黨員干部對節目中有“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的詮釋頗為贊同。“就像節目中‘思想解讀人’所說的: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老百姓看。”
社區黨員干部紛紛表示,今后,將繼續熱情飽滿地投身社區工作中,做好當前創城工作,為我區“創全國文明成區”做出我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