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的極限讀后感范文(精選五篇)
時間:2024-01-14 10:10:25 瀏覽:20351
《增長的極限》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引起激烈爭議的一部經典之作,它首次提出了地球的極限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極限的觀點,對人類社會不斷追求增長的發展模式提出了質疑和警告,并且通過我國金融創新的數據對理論成果進行了實證研究。
在米都斯小組看來,增長是存在著極限的,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他們發現,全球系統中的五個因子是按照不同的方式發展的,人口、經濟是按照指數方式發展的,屬于無限制的系統;而人口、經濟所依賴的糧食、資源和環境卻是按照算術方式發展的,屬于有限制的系統。這樣,人口爆炸、經濟失控,必然會引發和加劇糧食短缺、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就會進一步限制人口和經濟的發展。
在以往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只要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的正反饋回路繼續產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資源需求,這個系統就會被推向它的極限:耗盡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資源。
書中強調的是最主要觀點之一便是“可持續發展”,這在今天看來是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作者丹尼斯·米都斯在研究過程中用world3模型預測了未來世界的人口增長、糧食增長、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其中人口增長與糧食產量增長與現實完全吻合。作者寫書的時候正是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西方社會的主流學者都對未來的發展抱著樂觀的信心。直到一年后的石油危機,那些主流學者和政治家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過更多人還是對有增長的極限這種說法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丹尼斯·米都斯用大量的數據和模型說明了人口、糧食、資源消耗等的增長是呈指數型增長,而非線性性增長。如果人口、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增長是按照這種模式一直持續下去,那么世界將會“災難性的崩潰”。
從《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未來留給我我們的路只有一條——可持續發展。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去衡量綜合國力,使綜合國力競爭統一于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框架內,從而適應社會、經濟、自然協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從觀念、作用、評價標準等方面對綜合國力進行全面的再認識。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價值準則是國家在保持其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的基礎上,推動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內的廣義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顯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內涵決定了在提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過程中,科技創新是關鍵手段,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基礎,經濟系統的健康發展是條件,社會系統的持續進步是保障。
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始終以發展經濟為第一任務,在發展的過程中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都是驚人的。據統計,中國現有煤炭的探明儲量為818億噸,石油為25億噸,天然氣為5.4億噸。以2000年為起始點,到2020年,中國年需煤炭16億~18億噸,20年累計需247億~248億噸;石油年需5.5億~6.4億噸,10年累計需85億~92億噸;天然氣年需0.6億~0.7億噸,10年累計需9.2億~10億噸。中國油氣資源的現有儲量將不足10年消費,最終可采儲量勉強可維持30年消費。到2020年,中國石油的進口量將超過5億噸,天然氣將超過100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將分別達70%和50%。未來20年中國石油需求缺口超過60億噸,天然氣超過2萬億立方米。嚴重的資源瓶頸使中國經濟面臨極限。未來幾十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資源消費大國。中國應該正視資源危機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跟世界其他國家合作對話,而不是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對國內的礦產資源竭澤而漁,以致最后造成得不償失的戰略性錯誤。在使用資源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現有的資源。
當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向人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些問題既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目標,也使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綜合國力研究達到前所未有的難度。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要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都無法回避科技、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同社會的協調與整合。因而詳細考察這些要素在綜合國力系統中的功能行為及相互適應機制,進而為國家制訂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尤為重要。
1.本書只是大致翻閱了一遍,對于其中所使用的系統模型不是很懂,雖然其中的系統反饋原理曾用于挑戰杯中,而且還獲得了不錯的名次。但畢竟沒有系統學習過,倒是看著很親切。
2.過沖(overshoot)的三個原因分別是:快速增長,極限和滯后反應。
3.理解整個世界的發展有四個方法與工具,分別是:理論,數據,模型和世界觀。顯然最為重要的是,對于發展所要采取的價值觀,信念,目標和偏好等的選擇,需要一種可持續的發展觀念。應當應用的是一種動態的系統觀,而不是一種片面靜止的看法。
4.其中采取了源——匯的提法,也就是自然資源——材料和燃料使用——廢棄物。相比較以前所學的生態地理學的觀念,更為具體全面。
1.本書只是大致翻閱了一遍,對于其中所使用的系統模型不是很懂,雖然其中的系統反饋原理曾用于挑戰杯中,而且還獲得了不錯的名次。但畢竟沒有系統學習過,倒是看著很親切。
2.過沖(overshoot)的三個原因分別是:快速增長,極限和滯后反應。
3.理解整個世界的發展有四個方法與工具,分別是:理論,數據,模型和世界觀。顯然最為重要的是,對于發展所要采取的價值觀,信念,目標和偏好等的選擇,需要一種可持續的發展觀念。應當應用的是一種動態的系統觀,而不是一種片面靜止的看法。
4.其中采取了源——匯的提法,也就是自然資源——材料和燃料使用——廢棄物。相比較以前所學的生態地理學的觀念,更為具體全面。
書中說,增長的極限是“吞吐能力”的極限——維持人類、汽車、房屋和工廠維持運轉所需的能量和物質流的極限。整本書的難點在于如何理解和描述人口和經濟增長大大超過地球承載能力的原因和后果。增長的極限曾經是遙不可及的未來,但今天卻廣泛存在。
崩潰的概念曾經被認為是不可想象的,但今天它進入了公眾的討論。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是過沖,所謂過沖是指走過了頭,意外的而不是有意的超出了界限。至于產生過沖的原因:一是因為有增長,加速或過快速的變化;二是因為有某種形式的界限或阻礙,超出這種界限或阻礙,運動中的系統就會變得不安全;三是因為在感知或反應上存在滯后或事物,無法努力將系統控制在其界限之內。
我們人類所生長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行星,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航船,雖然地球在我們人類看來是一個龐然大物,但終究是有極限的,因此,人口不能無限增長,資源也不能無限地供人類消耗浪費。書中提到了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工業的增長呈現指數型增長,并提出“人越多越窮,越窮人越多”,用一系列理論加實際證明此觀點。現在,人口和資源的消耗已經接近地球承載能力的極限。
而且,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污染物和廢物都已接近極限。但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對這些資源的需求一直在增加。我們沒有注意到人類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并且已經超過了極限。對于曾經的我們來說,增長的極限曾經是遙不可及的未來,但今天卻廣泛存在。
因為在看書之前,我們進行了關于全球變暖相關問題的討論,討論過程中也提到了臭氧,而本書中用一章的內容,講解了臭氧的故事,從增長講到臭氧空洞,使我對于臭氧的情況有所了解。書中將臭氧的故事作為一個超越極限的案例講述,關注的是同溫臭氧層吸納人類制造的氟氯化碳化學物質有限的能力。由于cfc產量的增長,臭氧層的減少甚至形成了臭氧空洞后的極限。眾所周知,臭氧在吸收有害紫外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臭氧層的減少對人類有著嚴重的影響。
在意識到這些問題后,人們開始減少和禁止使用氟氯化碳,適應沒有氟氯化碳的生活。根據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生態環境是必要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如果我們總是在達到極限時采取措施,那對我們不利。
我們現在擁有的技術,使用世界3模型,可以粗略估計有限的世界增長動力。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物質生活水平、福利指數等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這些增長幾乎達到了極限,如果從圖表上看,機會是平曲線增長。但是,技術不是萬能的。
指數增長雖然是一種高速增長的方式,但具有欺騙性。因此,一旦我們認識到指數增長的不可控性,我們將剩下更少的反應時間。世界人口和工業的增長正呈現出指數增長的趨勢。
除了分配方式不合理外,貧富差距還會越來越大。我們生活的生態環境污染在增加,資源在減少,這對于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很危險的現象。人口的增長,經濟的增長,資源使用的不斷增長都是一個有基數,以指數形式呈爆發增長,基數越大,增長的態勢就越不可遏制,不斷惡性循環,最終的惡果還是要人類自己承擔,資源本來就是有限的,各種增長的不斷遏制只會耗盡地球,直至耗干。
盡管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但由于過度消耗資源,它呈現出病態的形態。地球的資源分割師有限的,總有一天會消失,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和珍惜它。
雖然談論的很多問題,對于我們來說也許是無關痛癢的,或是現在看起來都是一些小問題,但是我們應該擁有一個危機的意識,知道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有自身的極限的,不能隨意浪費。因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物質的擴張和積累,更是可持續發展。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努力將不可再生資源利用到最低限度,避免破壞可再生資源,并以最高效率利用所有資源。
我們生活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循環系統。一個環節的缺失和破壞將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衡。持續不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一個生態經濟系統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可能發生的變化,模擬結果都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如果人類不能約束自己的貪婪欲望和增長速度,最終的崩潰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將增長速度降下來,社會才有可能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生態系統的改善或許不能直接讓我們看到效益,但在社會生活的長期發展中,我們終將看到我們所做的一切并非徒勞。
增長的極限,我認為這個理論其實并不那么具有創新性,物極必反、盛極則衰 、月盈則虧 、矯枉過正、欲速則不達……其實說的都是同一道理,之所以《增長的極限》能被學術化,歸功于其本身的科學性論證和事實列舉。這樣的書被再版三次,可見書的內容經得起時間的推演,不止于反復論證,而不斷更新數據以追求時代貼近性換取更多新生讀者的關注。的確,當今自媒體時代的發展已經十分迅速,個人表達權和所謂的“言論自由”被濫用,附庸文雅的,沽名釣譽的大有人在,信息時代下孰是孰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毋庸置疑,國民總體的文化性水平是提高了,但學術性讀物的聚焦度的提高卻沒有形成正比增長,甚至在“快餐閱讀”、“淺閱讀”和“讀圖時代”的沖擊下漸漸失焦。其實,真正在做學問的人并沒有減少,只是如果沒有“諾貝爾”等一系列國際大獎的光環,大眾并對這些都提不起興趣甚至是不屑一顧,偉大太過于耀眼,一般的人看不清以至于置之不理,其實這也是情有可原,但略過就是一種閉塞,終會演變成落后、盲目和愚昧。所以,《增長的極限》盡管已獲獎無數,但依舊要推陳出新,破舊立新,不僅是追求學術嚴謹,更重要的是寄望于時代增長的更新不要略過來自自身的警告。聲音盡管微弱,力量盡管單薄,但卻是那樣的竭嘶底里。
我突然感受到世界真的是有末日的,并且這個末日竟然離我們并不遙遠。作為一個經濟學的研究生,我突然發現原來經濟增長也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不僅不能永遠持續下去,還能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讀《增長的極限》,正如作者梅多斯所說的那樣,感覺世界末日盡在眼前。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諷刺性的短片,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人類總是臆想出各種怪獸、妖魔,以尋求刺激和自身英雄形象的滿足感,但當一切都脫離臆想成為現實,科技阻止不了異變,英雄夢免不了破滅,人類將無去無從,毀滅于一旦。《后天》、《海云臺》、《末日崩塌》、《滅頂之災》……一系列的災難片都是以絢爛的拍攝技巧顛覆世界,觀影后也許會帶來一時莫名的恐慌和訝異,甚至是一系列反思,但并沒有給出任何所以然,世界依舊是在“系統地給予特殊階層以權力和資源從而讓他們獲得更多特權的社會制度”下“常規”運轉,富人依舊是那樣瀟灑,窮人也依舊是那樣窘迫;增長的永遠是整體水平,惡果總是被時空的滯后加劇于愈窮越窮的人的身上。雖說,極限的打破引爆的世界危機,人類危機是全體人類共同承受和面對的,但誰是始作俑者,誰是替罪羔羊不是明擺著的嗎?
印度尼西亞,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和尼日利亞六國的人口幾乎到世界人口總數的一半。當把這些國家跟富裕國家的人均GNI增長畫在同一張圖上,這些國家的人均GNI增長幾乎沒有離開橫軸。
“教育要提高人們的靈活性和創造力,教會人們批判性思考和重新設計物質和社會系統的能力。”社會是殘酷的,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不進則退”各種大道理小道理,我覺得其實它們的必要性并不是絕對的,但套在“求增長”的社會狀態下,這些都被動的成了“絕對真理”。“……也沒有理由期望……增長就能消除貧窮,除非全球系統被重構以直接讓那些最需要的人獲得增長。”這句話十分準確的說明絕大部分求增長的目的不是發展,而是增長本身,糧食在富盈地從人類向牲畜再向人類流動,營養的絕對滿足下成了一種剩余,以至于浪費;而在糧食緊缺地,糧食流動始端來自于勞動,終于勞動,營養的流失為的是營養獲取,當需求超越自給自足,就是一場真實版的“饑餓游戲”。
自私驅使人類一直都打不破這種病態的不平衡下的平衡,我相信這種共存的狀態只是暫時的,但這樣的暫時如果沒有極限的迅速接近,極限的滯后性越久,對所謂的人類文明也許更有利,但對處于水深火熱的國家或世界公民而言,就是一種煎熬,也許已等不到極限災難的降臨,就以毀于社會系統的迫害下。這種自私迫使極限的接近也終有一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