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后感1500字【匯編四篇】
時間:2024-02-07 00:13:22 瀏覽:68432
經過兩個月時間的攻讀,總算是把資本論第一卷給看完了。本來文章標題想用“悲慘世界”來命名,又覺得如果只關注資本論中悲觀凄慘的社會現實的描述的話,那必然屬于管中窺豹,沒有高度了。
綜合來說,資本論第一卷包含了價值理論、資本主義的生產理論、制造業及工業的規模發展理論、資本的原始積累理論等內容。其核心從個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提出了價值是由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決定的勞動價值理論,并延展出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其二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也就是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有的歷史進步都是基于勞動創造,但勞動能創造的價值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有給勞動也就是與工資和勞動報酬對應的價值,還有一部分是無給勞動,就是剩余價值,而剩余價值的享有者是資本家。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就來源于資本對勞動剩余價值的持續永無止境的剝削。其三提出了由于生產力的提高,會促使勞動價值及剩余價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業領域,會出現勞動的相對過剩,同時也會因為剩余價值對資本的貢獻日益增大,小資本逐步會轉化為大資本,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小資本家也會由于競爭的關系導致被大資本家剝削而最終成為無產者,生產的規模效應會日益提高,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貧富差距會逐步拉大,當無產階級窮苦到無法維持必要生計時,資產階級將面臨暴動、革命甚至戰爭等打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現象,屆時無產階級將從被剝削者轉變為剝削者,而資本家必將消亡。
以上三個內容可以說是資本論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內容,在接近70萬字的著作中,馬克思可以說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紀及18世紀英格蘭的社會發展狀況,包括人口數量、就業人口數量、制造業規模化現象等。而且資本論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亞當斯密《國富論》、李嘉圖《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等當時研究經濟的各類著作及學說,也包括大量登載于報紙上的與人口變化、經濟發展相關的文獻,可以說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集各種經濟理論于一體,并引導出馬克思自己的經濟學主張的一本經典著作。
看完資本論,可以說對馬克思的認真負責的學術研究精神,學識廣博且對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無比的尊敬和佩服。而且因為在看《資本論》前,先看了《國富論》,所以在理解上也更有心得,從資本論中可以看到,馬克思本人對亞當斯密的許多經濟學觀點還是認同的,包括勞動價值理論,包括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理論,包括分工可以實現生產力提高等。除亞當斯密外,他對其余經濟學家,都表達了明顯的批評和不認可。
如果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資本論第一卷可以認真研讀并可以重復研讀,但也必須客觀指出,《資本論》在經濟學領域所犯的三個明顯錯誤。
其一是馬克思講社會發展及經濟增長集中于商品生產這一環節,并沒有關注非商品生產的服務業和其余產業,并且在第一卷中,故意弱化了國家及政府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單純的將生產關系歸納為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關系,存在明顯的片面性。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馬克思沒有認真研究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人的需求演變,沒有思考需求的變化如何影響生產,而是單方面的從生產端研究經濟,這是不全面的。
其二是在生產研究領域,由于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存在理論缺陷,也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不可獲得和無法計量性,導致馬克思在延展剩余價值理論時,總讓人感覺有自圓其說之感,而且馬克思自己也承認,伴隨生產力的提高,凝集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價值是會有差異和變化的,讀后感這就導致價值的不穩定性,影響了剩余價值的理論貢獻。同時更為嚴重的時,由于馬克思將價值貢獻只集中在人類勞動這一個單一因素上,對于資源貢獻、資本貢獻等,都用剩余價值來歸納和闡述,導致《資本論》在對社會進步及生產進步的表述上,與現實出現脫節和變化,這是資本論的第二個不足之處。
其三是治學態度上,《資本論》第一卷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描述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無產者所面臨的苦痛、惡劣環境、高強度工作壓力、非人道的勞動環境、悲慘的生活條件。從這個角度看,資本論更像是一本社會學著作而非經濟學著作,而且馬克思在字里行間透露的對資本家的抵觸和排斥,也讓資本論在分析社會現實時,會有缺乏冷靜和理智的感覺,對于研究經濟而言,帶有濃厚個人情感的學術論著是不可能完全客觀公正的,這是資本論的第三個不足之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發現問題總是容易的,但如何解決問題,是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的。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和社會環境,結合我們所處的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需要我們拿出馬克思的治學之精神,拿出類似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那種認真、負責、嚴謹、科學的寫作態度,對當前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及社會問題提出有解決路勁的方案和建議,這是最為迫切和重要的。
資本論還有第二卷和第三卷,希望再用兩個月時間,把第二卷和第三卷研讀完畢,屆時再認真總結梳理這一本經典的,涵蓋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的著作。
最后給一個提示,由于資本論里面有許多基礎的經濟學范疇的名詞和文字,建議在看完《國富論》、《經濟學原理》這兩本書后,再看《資本論》,會更容易領會《資本論》中的經濟理念。
最近讀了資本論縮譯版的第一卷.資本論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間聽別人說一個共產黨員沒有讀過資本論還叫共產黨員嗎,而且資本論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為德文——英文——中文,這當中有著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譯學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見解.但是鑒于本人能力與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樣求甚解,所以選擇了一本中文縮譯版.
其中幾點令我印象頗深.
工作日有一個最高極限.這個最高極限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須有一部分時間用來休息、睡覺、吃飯、盥洗、穿衣等,以滿足身體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會界限.工人必須有一定的學習文化、照顧家庭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以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
但機器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機器本來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時,卻成了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的最可靠手段.
計時工資是用直接的勞動持續時間來計算;計件工資用間接通過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來計算.其中計件工資是資本家克扣工資和進行欺詐的最豐富的源泉,是資本家最適合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資形式.
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布.
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
《共產黨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不可否認,資本論是站在無產者的角度上的.亞當斯密,凱恩斯,馬爾薩斯等經濟學家則站在資本家角度上的.而且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通過各種手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福利系統來弱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現在你存在以下問題嗎?你的工作日超過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時間嗎?你的工資形式是計件工資嗎(“跟項目走”或者叫“多勞多得”)?
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究竟為何?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的,那社會主義社會又是怎樣的?沒有讀過《國富論》不懂資本主義,沒有讀過《資本論》不懂社會主義.看來對于《資本論》后兩卷還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一卷主要包括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等內容。
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的歷史階段中,通過暴力使直接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即要使貨幣和商品轉化為資本,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經濟條件:兩種極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須互相對立和發生接觸;一方面是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他們要購買別人的勞動力來增殖自己所占有的價值總額;另一方面是自由勞動者,自己勞動力的出賣者,也就是勞動的出賣者。商品市場的這種兩極分化,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即以暴力方式剝奪勞動者而實現的資本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馬克思說,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發達的,普遍的商品生產,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細胞形式,因此,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要從商品開始。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它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而價值則是其社會屬性。商品中也包含著勞動二重質。只有當勞動力變成商品,勞動力能創造剩余價值的條件下,貨幣才變成資本,也就是說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發展到一定程度,貨幣在市場上購買到勞動力商品時,貨幣就轉化為資本,原來單純的貨幣所有者就轉化為資本家,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另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價值增殖過程是目的,勞動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在價值增殖過程中,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不變資本只是轉移而不創造價值,而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可變資本才創造出新的價值(包括相當于勞動力的價值和剩余價值)才是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其中剩余價值率,等于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并且在預付可變資本和勞動力價值一定的條件下,要想提高剩余價值率只有兩種方法:延長工作日從而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即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在工作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反向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即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了獲得相對剩余價值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發展過程依次經歷了“協作”、“分工和工廠手工業”和“機器和大工業”三個主要階段。勞動力的價值或者價格的轉化形式就是工資,但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工資就表現為勞動價值或價格,它就是要掩蓋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實質,讓勞動者誤認為工資就是他們勞動所得的全部報酬。資本主義工資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余價值的資本化。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二者都成了貨幣額,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轉化為資本。資本家把從雇傭勞動那里剝削來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用于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于購買擴大生產規模所需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因此,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
的源泉,資本積累則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資本積累的實質是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中,資本家利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不斷擴大資本的規模和擴大對雇傭勞動的剝削,繼續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有: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預付資本的數額。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形成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是:“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后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后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
“資本積累以剩余價值為前提,剩余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并且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的積累,它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馬克思的一句話寫出了資本主義產生過程中各要素之間復雜的聯系,也道出了這本書的實質。
一句話,一段話讀再多遍,頭腦中還是一片空白,在此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對微觀的學習,下定決心看一看《資本論》第一卷,花了一個半月,除了書中描述資本家對工人,特別是兒童、婦女的剝削的殘酷感到憤怒外,應該說再沒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邊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字都認識,為什么它被馬克思組合在一起,對我來說就變成了一本天書?這種從讀《資本論》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識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學好的。而是有著嚴密的思維邏輯過程,并且是一種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發揮空間的抽象思維。原因在此也就出來了——作為理科生,抽象思維能力嚴重缺乏。因而當務之急就是培養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應該沒有那個學科比哲學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選擇了哲學,由一種習慣的、長期的思維方式轉向一種很陌生的思維方式,其中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個很長的磨合過程,對我來說,初始階段維持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里翻了許多關于哲學知識的書,但沒有看懂任何東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覺的爬在了桌子上,當有幾天看書時,竟然沒有睡覺,我知道,我能夠看下去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吧,當時,是這樣認為的。為了使這種進步繼續下去,我想一直維持到大學畢業。
由“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開始,這是一位許多問題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這么說的)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從什么是物化勞動,一直到能發表自己的一點觀點總共用了一個半月,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并不在于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而是借簽了別人分析問題的方法、思維。讓自己也具有一點抽象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又是我當時感到的一個不小進步。更重要的是膚淺的感受到了《資本論》的不朽和對馬克思的敬仰,只有認真閱讀過他的著作的人才會感到這一點。那些高呼馬克思理論過時了的人都懷著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在這位巨人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馬克思倒下了他們理論才可站起來。任何一種理論必是時代的產物,適應某一特定的時代,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理論,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論,但理論背后所承載的人類思想卻是永恒的,而《資本論》承載的恰恰是人類幾千年光輝思想的結晶,馬克思的某些理論也許是過時了,但因此而拒斥馬克思,除了可以表現自己的無知,再沒有別的了。其實,高傲的現代人并不比幾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類思想的框架他們早已為我們設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內修修補補罷了。試問從古到今,又有誰曾跳出過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呢?拒絕前人光輝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殺。
現代西方許多不錯的經濟理論,就完全超出了《資本論》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頓所說,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些罷了。換句話說,一些現代西方經濟理論有著《資本論》思想的痕跡,試以自己感覺比較明顯的兩例以作說明。
馬克思在簡短的論述超額剩余價值的產生時,提出了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后來又提到了國際價值),超額剩余價值就是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但由于資本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隨著新技術的普遍化,超額剩余價值又要小于這個差額,直到這個差額為零,即超額剩余價值為零,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歸結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與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超額剩余價值的存在,由于時代的限制,問題論述到此,但若在此問一下,為什么是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既由超額剩余價值產生的結果追溯到了超額剩余價值產生的原因,而這樣一追問產生了現代西方經濟許多理論的理論基礎。為此,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襯衫生產廠商進一批貨,根據襯衫生產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情況為每件10元,而作為要進貨的我必想低于10元一件購貨,而只有勞動生產率高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的廠商才能滿足我的要求,而廠商為了贏得客戶,壓跨競爭對手也愿意低于10元向客戶供貨,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超額剩余價值要小于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接下來的問題是超額剩余價值比差額要小多少呢?這邏輯的推理必然是取決于客戶對生產廠商個別價值的掌握情況,對于社會價值每件10元,這是廠商與客戶都十分清楚的。不會存在太大的誤差,而個別價值,廠商是完全了解的,但客戶并不知道廠商的個別價值到底是多少,廠商為了盡可能接近差額,在交易中占盡可能接近差額。在交易中占盡優勢,會全力隱瞞自己的個別價值,由于客戶對廠商的個別價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據不完全信息。猜測想一個個別價值作為參考,——9元一件。因此,給自己規定了進貨的波動范圍——9.4—9.6元一件,對廠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個別價值是8.9元一件,廠商也不會不斷的根據客戶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戶猜想個人別價值。(廠商與客戶利潤的分成應是假設不變的),假設廠商的判斷為9.1元,這樣生產廠商與客戶都高估了“個別價值”,對客戶的估計,廠商取得了優勢,同時,客戶對廠商的估計客戶占了優勢,在交易中,兩種優勢趨于抵消,以社會價值為標準,以對個別價值的水完全判斷為基礎。廠商與客戶很可能以偏離9.45元一件不大的價格成交(假設廠商與客戶名義利潤分成是1:1,取決于社會生產水平)由于廠商與客戶都認為自己占了優勢,因而廠商與客戶之間的交換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廠商實際個別價值為9元,廠商猜想客戶猜測想的個別價值也為9元。因而交易時為9.5元,誰也沒有吃虧,也沒有占便宜,說不上愉快,但公平,這樣我們可以根據假設的個別價值列出無數種情況,看到廠商與客戶悲傷、歡樂、公平與不公平各種排列組合情況,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種組合情況,取決于廠商與客戶猜想的個別價值的值的組合情況,而個別價值的組合情況又取決了廠商與客戶根據對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斷情況,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斷情況,又取決于對信息的掌握情況,一句話誰了解的信息多,誰就能在交易中取勝,顯然,就一般情況而言,生產廠商總是掌握著更多的信息。
一種新理論的產生,絕不是某個人的憑空創造,而是總有一定的問題根源、思想根源,對“0<超額剩余價值<社會價值-個別價值”的分析,它完全可以作為住處不對稱原理的問題根源與思想根源。
如果說把“超額剩余價值”與“信息不對稱原理”聯系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的話,那么托賓的資產選擇理論與馬克思貨幣資本的循環第一階段G—W的分析聯系起來,后者只能相當于體力勞動。實在沒有太多比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處,或者說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抄襲,當然,這是值得鼓勵的一種抄襲。
“從內容來看,G—W是表現為G—W ,……貨幣額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購買勞動力,另一部分購買生產資料,……一個屬于真正的商品市場,另一個則屬于勞動市場”“G—W 際事表示G所轉化成的商品額有這種質的分割之外,還表示一種最具有特征的量的關系”。這種是的關系實際上指:“生產資料的數量,必須是以吸收勞動量,是以通過這個勞動量轉化為產品。”
托賓的資產選擇理論,即理性的經濟行為主體,將怎樣選擇一定的資產組合(資產結構)以實現利益的極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資產怎樣分配于持有貨幣和持有其他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
前者是實現剩余價值最大化,后者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創造價值的生產過程,后者是能通有對資產怎樣占有獲得最大價值的非生產過程,前者論述的只是怎樣分割貨幣來實現剩余價值最大化,后者論述人是資產,不僅包括貨幣,而且還有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通過三者的分配情況來實現利益最大化。總之,托賓的資產選擇理論比前者有了很大發展,解決的問題也不同了這天是為了適應時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論創新,而思想上,完全沒有何獨到之處。
此處需要說明一點即是,馬克思對貨幣分割的分析是以實現剩余價值最大化為基礎的,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從前人那繼承過來的,并不是對托賓的偏見,主要在于說明《資本論》的思想性。
對此兩個問題的分析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第二遍閱讀之后的一點感受,第一遍閱讀明顯比第一遍有了很大進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但是還是由于思維的缺陷,還有許多看上去不流暢之處,思維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維速度。我想也堅信。通過第三遍、第四遍……的閱讀,問題一定會慢慢的解決。
以上是本人讀《資本論》第一卷的一點感受,不僅獲得了知識,更一步體會到了怎樣閱讀,僅僅為了讀一本《資本論》,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
馬克思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沒有一定的哲學基礎,去讀《資本論》,或是只把它當作一本經濟學巨著來讀,相信不會有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