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欧美成人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久久精品国产400部免费看,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寄諸弟書讀后感匯編4篇

時間:2024-02-26 20:10:19   瀏覽:61977

  “省察克治”在整篇文章處處可見,如:“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無過?改之為貴”“若堯舜之心而自以為無過,即非所以為圣人矣”“吾亦近來實見此病,故亦切切預為弟輩言之”等等。這幾句話足以看出陽明先生是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時時刻刻都在改過和責善。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是功勛顯著,心力也達到很高境地,但他總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稱自己“習染深痼,克治欠勇”,足見他對自己要求是多么地嚴苛,胸襟是多么地偉大!

  “慎獨自律”在文中也不時看到,特別是這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就是說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時候,自己也要有發現不足的能力。這又充分體現了陽明先生的境界!

  學習這篇文章,一是要應該學習陽明先生常思己過的克治之工,他說過,“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人看不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故步自封,止步不前。所以,應常常“省察”,要靜坐思考,“吾日三省吾身”。發現不足,就要果斷“克治”,身體力行。陽明先生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所以,要去除人欲,必須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氣,不斷在“事上磨”,才能讓自己的內心保持保持清澈通透。二是要學習他的胸襟和境界,特別是慎獨時候,即使別人不知道,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知行合一。

  《寄諸弟》是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王陽明寫給他弟弟們的家信。

  王陽明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后平定多場叛亂,但創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愿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

  這一理論學說的提出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具有相當沖擊力的行為,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有死讀書且鄙夷實踐的傳統,結果是讀了一輩子的圣賢書,卻干不了半點圣賢事,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王陽明提出,要改變這種只講“知”而不講“行”的毛病,其重大意義可見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現在常講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問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實踐出真知,理論抽象實踐,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進一步發展深化嗎?

  《寄諸用明書》寫于陽明先生四十歲時。諸用明是陽明先生的妻弟,一個樂善好施之人,才華橫溢卻不求仕途,深得陽明先生賞識。但陽明先生得知他兒子參加科第考試,擔心反而耽誤了這倆侄兒的未來,就寫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露耳。”是這篇文章的精華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是少年時期,應該“晦養厚積”,不被功名所束縛,才能成為圣人,這呼應了陽明先生十二歲就認為讀書是做圣賢的抱負。在王先生年譜時說道,他二十二歲在南宮進士考試時落第了,同考試的舍友以不中第為恥,但王先生卻笑著說:“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即是說王先生不以不中進士為恥,但如果不中進士而動了心,這反而是恥辱,說明了先生漠視功名,一心只想成為圣賢。最后一段則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緊迫感。

  這篇文章雖然不長,卻充分體現了陽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態度和不懈追求圣賢之道的人生觀,令人非常佩服!

  參加致良知學習小組已經兩個多月,小組要求我們每隔一天要自學一篇,并和同修們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頻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讀。到發公眾號時,就倒逼自己再精讀幾篇,每讀一次都有新的體會,而且越學越有興趣,收獲也越來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譯出來就顯得有點吃力,找不到參考書籍,網上也基本上找不到參考譯文,只能憑著導讀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來譯,感覺譯得還是不太到位。所以,也期待能得到同修們及朋友們的指導,歡迎交流,相互砥礪前行。

  人生的煩惱從何處來?事業不順利又是因何而起?用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觀點分析,都是因為錯誤的起心動念和言語行動。

  陽明先生說: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那么,我們該如何改過,讓自己人生煩惱減少、事業順利?今天談談我從《寄諸弟書》中獲得的感悟。

  陽明先生的《示弟立志說》,主要是希望他弟弟要有求于學,首先要立志,這篇又談到讓他改過。所以《寄諸弟書》的核心詞就是改過。陽明先生希望他的弟弟奮發學習,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切實用功。如何切實用功呢?陽明先生談到人心本是光明的。知善知惡是良知,沒有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在哪里?惟患不能改,所以他認為改過就是即得本心。

  我們立志勤學最重要的格物功夫就是要改過,改正過錯,就是遠離危險的過程。常言道,小人無過圣人多過,圣人都是多過的,因為他時時刻刻能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凡是覺得自己沒有過的,視自己為君子,視別人為有過唯小人的,卻真真實實地是小人。這里陽明先生再次談到為什么要改過,堯舜十六字心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存在,容易摻夾雜質,是一種不穩定的危險的狀態。

  我由陽明先生想到我們自身:我們要兢兢業業,行精一之功,惟精惟一才能克除這些渣滓,回歸道心的那份純粹;才能達至中庸之道,長袖善舞、運籌帷幄。這就像我們掃地,要天天掃、時時掃,才能保持地面的干凈。危即過,過即危,我們常常見不到自己的過失,以為都是別人有問題,在我們沒有成為圣賢之前,我們這顆心就是長人心,不要高估自己,要時時自見己過,在這里他希望自己的弟弟要有一份永心,不要洗染即生以后再去改。

  陽明先生說弟弟們應該趁著還年輕,還未形成怯心之類,甚至于穴是能夠學有所成的,不然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后生可畏,年輕人前途廣大,但是如果你到四五十歲還無聞,這里的聞不是沒有名的意思,是還沒有聞圣賢之道,還沒有道上有所得。這個人一輩子基本上就浪費掉了,已經談不上后生可謂也就沒有后勁了,此生也就這樣了。所以陽明先生說,不要因為浪費生命而徒增后悔。

  這篇文章,雖然整體在說改過,但是我們也能夠看到陽明先生說的其實,他的根本還是立志。所以真正的改過還要從立志說來。立志是人生之根本,立下圣賢之志后。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有些事情從理論上,在腦子里認為做得很對,但自己心里卻覺得不踏實、不安。所以,本心其實有完全的辨別能力,就怕給自己找各種理由,被各種似是而非的道理所混淆,不能真正知道過在哪里,也就不能真正改正過失。當下這一惡念改了,本心自然呈現,但可能下一念又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不要認為一念改過后便萬事大吉。人心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存在,容易摻夾雜質,是一種不穩定的危險的狀態。我們不改過,是因為從本質上沒有意識到過即危,過失會引我們走入歧途。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當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對自己好,就會改過,否則就只是看外相。我們每天反省自己哪里做得對,哪里做得不對。做事時,不好的念頭冒出來馬上察覺,一旦不對,立即改正。預防在先,從根本上杜絕過失之源。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改過顯得很是無力!改過要從自己的心上切實用功,凡事徹底,不流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