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四篇
時間:2024-02-07 00:10:44 瀏覽:44326
本書講到當明確了位置和方向后,格局的大小就要看采取行動的方式,格局大的人追求的是重復的成功和可疊加式的進步,格局小的人滿足于自己某件事情做的快、做的漂亮。書中也講到作者的弟弟對成功原因的詮釋:除了要有一個比較高的起點外,主要是每一次進步都成為下一次進步的基點,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開始。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本書內容,就是“格局”;如果用10個字來概括獲得大格局的方法,那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節奏。
對于我們做事的態度,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做到每一分,因為每差一分,所產生的后果都不一樣。在這之前,我們必須要有個愿望,同時也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愿望的驅使下,先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當然回到社會角色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屬于社會,不是你做完這件事,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做事的時候都有周圍因素的干擾,所以在做事的時候還是要合理的安排時間,先從基礎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
在面對路上的困難時,需要有積極的心態來理解他,并且能夠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解決。書上說:沒有白挨的打,需要做的就是在往前走的路上,你可以轉頭,但是絕不能回頭,因為你所經歷過的,那都是幫助你往前走的財富,面對飛來的刀,是接刀刃還是接刀柄,那都是你的成長。對于我們來講未曾經歷或未曾堅持,感覺這是雞湯,但我們希望能夠走好自己的路,就需要我們以這樣的心態面對路上的困難。
書中談到的所作所為,那是個人的習慣問題和做事的細節處理問題,最重要的個人的原則問題,這個方面我個人感覺很深,一個人的本性。只有有了原則,才能更好的在你需要做出判斷和抉擇的時候少猶豫。特別明顯的就是在你跟人談判的時候,你妥協一次,然后就是接二連三的妥協和退讓。這個也許在第一次談條件的時候就需要明確、說清楚,這是一個處理事情更簡單更明確的原則,但是往往在想法上,很多都不能考慮得很全面,就更要表明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最后這本書從開始只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格局的人,然而作為有格局的人,需要認清楚自己是誰,需要明確你周圍的人和事,說話做事的時候都要有謙卑的心態和一個博大的胸懷,這些都是前提,然后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繞道,但是一定不要回頭,當你有個好想法的時候,要相信心誠則靈,只有你看到了,才能到達,最重要的是在處理事情時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讓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路。
任何人,不論起點高低,只要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找準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提高進步的速度,同時把握好節奏,幾年后就會看到一個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個讓自己感到不枉此生的自己。
《格局》這本書有兩個版本,一本是白色的《格局:世界永遠不缺聰明人》,另外一本是藍色的《格局:格局的大小決定成就的頂點》。有網友提到藍色的書內容好,因為是邏輯思維出版的。
文中提到:眾利勿為,眾爭勿往。日中則移,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是自然界的鐵律。凡事到了頭,就要格外小心。當一件事情或者一樣東西,大家都去爭搶的時候,你也就在旁邊看看就行了。當大家都說做這個可以發大財的時候,你要趕緊逃。賺錢是什么?是你要從別人口袋里拿錢到自己口袋里。這件事情,大家都說可以輕松就賺到錢,這個不是騙人是什么?賺錢應該在當代社會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應該是一件難的事情才對。所以,應該是賺錢難才對,應該是大多數人都只能賺辛苦錢才對。只有極少數人才可以賺輕松錢,但是他們哪怕賺輕松錢也不會去大聲嚷嚷讓其他人知道。
分享利益,是作為職場人士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中國人喜歡吃獨食,喜歡爭搶,最好是把別人的那一份都搶來,不管未來怎么樣,現在自己所擁有的才是實際的。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而作者提到再好的人,如果舍不得分享利益,周圍的人最終也會離他而去。這一章節,我看得的確挺震撼的。中西方文化的撞擊可以在這一篇中體現。
凡事慢三拍。我以前做事情喜歡一遇到事情,就立馬去做,從來不思考如何做。但是,經歷的事情多了,就發現以前的做法太愚蠢了。做事情前就應該想好這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如何做這件事情,應該從哪里下手等,想清楚了再動手。埋頭苦干的人是沒有用的,就像沒頭蒼蠅一樣亂竄。上天不會虧待一個真正努力地人,但也不會同情假勤奮的人。
一個優秀的專業人員在做事之前,會梳理出一個做事清單,按照重要性和影響力的量級排序,然后集中資源把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至于無關緊要的事情,可能直接從清單上刪掉。沒有經驗的人則是什么事情先來就先做什么,以致做了很多費力而沒有影響力的事情。
吳軍老師提到浙江人普遍有一個優點,就是無論貧富多少都強調靠手藝吃飯。浙江有很多低調但是很能賺錢的企業家。
身為浙江人,的確浙江人比北方的人更加能吃苦,但溫州人比一般的浙江人更能吃苦。經歷過第一代的`創業和財富的積累,杭州很多年輕公司老總都是靠著父母提供的第一桶金開始的。創業的成功率基本是5%左右,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加深了財富傳承的風險。在中國的未來二十年,社會風云變幻,如果自己沒有真本事,你連父母留給你的傳承都守不住,更別說是發揚光大了。
頂尖的大學最想要的都是做兩遍題就能取得好分數的學生,而不是刷幾百套題的人。十年寒窗苦讀,上了一所還不錯的大學,甚至過去一直是學霸,其實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面對比自己想象中復雜得多的機會,自然很容易“整個人都不好了”。
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走正道,不要總想著出奇制勝,特別是在未來非常光明的時候。很多人總想抄近道,占別人一點兒便宜,覺得這樣才能走得更快。其實這種想法智慧導致不斷兜圈子、走彎路。我很反對彎道超車的說法。
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是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之爭。我也是第一次聽說。
文中也提到中國人從上到下能夠通過勞動改變自身經濟命運和社會地位,這是中國得以成功的原動力。在未來,只要中國人的這種原動力還在,無論國際環境如何,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無不說明著中國人的原動力。
終身學習的目的就是讓自己領先同輩人一步,以便成為具有時效性的人才,避免在低水平上競爭。
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都讓李嘉圖定律的效應放大,即使各種資源總體的數量在增加。作為一個凡人,我始終奉行“世界上真正的老大是上帝”這樣一個原則。像摩爾定律、安迪——比爾定律和李嘉圖定律這些規則,是上帝設定的,任何人都贏不過它們。你信也好,不信也罷,它們永遠在左右著世界。就像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一樣,你要掌握很多規律和規則,你才可能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
作為個體的人,如果你比同行的平均水平好那么一點點,就會受到歡迎;如果好一個數量級,就會有人出數倍的溢價邀請你做事。相反,如果你比周圍人差,你的勞動即使是免費的都沒有人要,這就如同沒有人愿意付錢租用荒灘和鹽堿地一樣。于是,現在形成了一方面很多單位招不到合適的人,另一方面很多人沒有事情做的現象。我經常講10個90分都抵不上一個100分,因為卓越和良好之間的落差是巨大的。
看知乎上有人提到,吳軍老師前幾年比現在更敢講,不過現在他起碼比很多人敢寫。敢寫的人,作為讀者才可以收獲多。
書中的良言名句有很多,如“人生就像魔獸世界,每個種族都有優點和缺點,你能克服你這個種族的缺點,你就有可能在這個種族里面成為人才。而你假如擁有了其他種族的能力,那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領袖。
“你的生活問題就是你的層次問題,你在社會中位置的高低,決定了你看待問題角度的高低。”“進是勇氣。停是智慧。”等等。
當你細細品讀這些良言時,你會發現,每讀一遍就有一遍的體會與收獲。其實人生就是如此,格局越大視野會越開闊,視野越開闊你想做到的事就越容易做到,人生就更多了一份從容不迫,少了一份焦慮不安。
我有一句記得很清楚的話,來自馬云:“不是你的公司在哪里,有時候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更為重要。”
讀書時我也聯想到一個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生性多疑,每天都擔心自己被謀殺,也曾跟大臣講,孤好夢中殺人,睡覺時不讓大臣靠近。有一次曹操睡覺時被子掉了,侍從看見了過去幫曹操蓋被子,誰知曹操突然跳起來殺掉了侍從。第二天曹操假裝難過并向大臣們詢問事情的經過,并命人厚葬。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曹操的用意,唯有楊修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我們在夢中啊。此話傳到曹操耳中,令他十分嫉恨,為后來的楊修之死埋下了伏筆。看清一個人,不揭穿,不是因為懦弱,而是格局。如果此次較真,只會讓自己的心疲憊不堪。甚至引來禍端,水深不語,人穩不言,聰明不需要張揚,看清一個人也不需要揭穿。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格局》一書雖字數有限但道理無限,希望大家有時間一定要拿來讀上一讀。
我讀了一本《格局》。讀完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動,心想,格局到底是什么呢?
只見封面上有幾個字是:“思維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作者是喬潔,主要講的都是格局,那是什么呢?其實格局就是你價值觀的高度。格局說起來簡單,但是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處處得以彰顯,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
“如果把人生比作風箏。我們的思想與眼觀便是牽引風箏的那根線。只有放了線,風箏才能自由翱翔,廣闊天空任其飛。人也如此,當我們跳出狹小空間,走出去,就會發現只要你愿意,腳下的土地隨時可以成為我們施展抱負的舞臺。”這是喬潔寫的。他讓我明白學習是最量要的。沒有學習那跟笨蛋有什么區別,只能被罵。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很簡單,它就是格局。俗話說,餅在大,也大不過烙它的那口鍋;不管你想烙大餅還是小餅,無疑都會受到鍋的限制。如果把未來比喻成鍋里的“烙餅”,人生能夠走多遠,達到怎樣的境界,完全取決于“鍋”,這就是格局。格局其實是我們的價值觀的高度,書里說的多好啊!
是啊,格局是思維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