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后感【5篇】
時間:2024-03-10 20:10:21 瀏覽:51677
《實踐論》是毛澤東寫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以前總感覺名人著作晦澀難懂,讀不下去。這次老師要求讀《實踐論》,開始心里確實有些小抵觸,但作業終究要完成,還是耐著性子從網上下載下了這篇文章,讀了一半,看的眼疼,自己又去復印店將本文打印出來,才終于讀完。
在我讀完《實踐論》后,發現相對于其他論文的語言,本文的語言還是比較直白、生動的,當然準確度也是有的。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焙啙?,直白的語言把所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是其高明之處了。
在我們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的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我們來說,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F在我們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還能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高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很重要的。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應當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感覺只能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問題”只有實際生活于問題的環境中,才能真正解決掉這個問題,現在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只有在我們生病時,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個問題。當然,對于生活在“上層”的人們來說,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所以“上層”的人們是無法了解我們這些“中下層”人們的痛苦的,即使現在出臺了各種政策,但在農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舊存在,并沒有真正解決。
“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我們因為不會而不去游、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么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為說的差而不說,總把話放在心里念,那么我們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時候,通常我們都不愿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條件下去進行某種實踐。在本文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了解直接相關。這對于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于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經驗,選擇我們才能抓住機會,實現價值,創造成功。
《矛盾論》讀后感
用了幾天的時間,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開始時,以為那矛盾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矛盾,后來才漸漸發現矛盾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對我們看待事物問題,更加具有指導意義。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認識毛澤東,我們都知道,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因此,我們的老師家長們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讓我們認識到了毛澤東同志的偉大。毛澤東同志究竟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為什么古往今來這么多人都失敗了,而他卻成功的解放了中國,建立新中國,給中國以及無數社會主義國家帶來了希望。我認為,這都與他的先進的思想脫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義感是我對光明與黑暗、善與惡能夠明確分辨,追求前者而厭棄后者。但我從沒有想過怎樣去改變這現實中的一些丑惡現象。我知道依靠個人奮斗,掌握實在的技能、本領,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做一個清白的、有用的、爭氣的人。讀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變,我感到要改變一些東西,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團結周圍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變。
“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每個問題的由來,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決掉它。我們大學生現在逃課已經司空見慣,而且很多人是經常性的逃課,我也問過一些逃課的同學,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學生的迷茫。逃課的同學認為這門課程對其將來的發展帶不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感覺該課程學與不學已經不重要,在我看來,逃課問題的解決
主要還在于改變同學們的看法。課程老師要給同學們講清該課程對其將來發展的幫助,而不是只強調點名,掛科。
人生之中,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貫穿于我們人生的全過程,存在于我們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等一切關系中,無處無時不存在著矛盾。
作為二十一世紀青年的我們,正處于熱情與激情似火的時期。這也意味著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矛盾更是復雜多樣,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的運用矛盾分析法去對待所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當我們在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物質與精神等這些方面上的矛盾時,更要學會運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對待和處理。
在理想與現實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理想是根植于現實之中的,但同時,我們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動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前進。我們大學生應在人生中創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學生活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然而學習是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從頭到尾都是一馬平川的,在這期間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阻礙我們前進。我們需要解決一個又一個學習矛盾,我們才能不斷進步,達到我們自身的要求,才能達到給我們自己設立的目標。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要求我們大學生既要看到問題對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問題統一的一面,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最近,按照省廳和警令部“三讀”活動的安排和要求,我認真閱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深受啟發,總有一種清新之氣如春風般撲面而來的感覺,除了因一些舊事遠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覺得煩難。
《實踐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我認為,不懂得哲學的人,是無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沒有哲學思維功底做鋪墊,也是無法進行事物抽象思維的,因此,認真學習哲學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澤東之所以以“實踐論”為題闡述認識論問題,有理論和實際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和基本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特征。二是黨內存在的“左”傾教條主義,輕視實踐,造成中國革命的嚴重損失,用實踐的思想教育廣大黨員和干部,具有現實針對性。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白杂X投身公安工作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于我們每一個民警的要求,同時也是新時期公安工作發展的需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不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真理又是相對與絕對的辯證統一,所以要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不能用理論去切割事實,而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地驗證、修改、補充、完善工作機制,以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路線。“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边@是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根據這一基本原理,在公安工作中必須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路線,不斷提高工作水平。毛澤東指出:“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而主觀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主觀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因此,對工作對象的認識,就不能滿足于經驗層次,而要經過思考、實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認識,總結規律性。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正是在長期、細致的實踐中,達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狀態。
只有在公安工作中大膽實踐,才是我們對于公安工作認識的真理性標準。毛澤東同志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少數民警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边@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
1937年4月開始,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以下簡稱“抗大”)講授哲學,并為此撰寫《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七七事變后,全民族抗戰爆發,毛澤東在抗大的授課也就此中斷了。這短短幾個月的授課內容,凝結為影響力廣泛的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皟烧摗背Wx常新,每每捧起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發。今年3月來到中央黨校學習,在系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同時,我翻開原著重讀“兩論”,讀出了不一樣的感悟。
《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極其樸素的哲學著作,沒有晦澀的詞匯,沒有炫技的表達。但它們卻是極其深刻的哲學著作,是中國革命史的哲學升華?!皟烧摗钡乃枷雰r值和歷史貢獻毋庸多言,我自己也從小學開始通過思想政治課學習“兩論”最基本的哲學內涵。但這次重讀“兩論”,讀出了兩點新體會,即《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指導我們開新局、謀變局的重要哲學著作。
《實踐論》不僅告訴我們要用既有理論改造世界,更告訴我們要發現新情況、提出新任務、創造新理論、開創新局面
《實踐論》闡釋了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地位、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認識運動的規律和真理發展的規律。此前每次讀到文中引用的斯大林“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這句話時,仿佛就已經把《實踐論》內涵都吃透了。但事實上,毛澤東接下來用一個設問句,引出了《實踐論》最后一部分重要內容,但也是常常為人所忽略的一部分內容?!罢f到這里,認識運動就算完成了嗎?我們的答復是完成了,又沒有完成?!痹瓉恚岸昧丝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并“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都不算真正完成了認識運動。“真正的革命的指導者……要使新的革命任務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適合于新的情況的變化?!?/p>
運用既有理論改造世界,遠遠不夠。這飛速變化的世界,推動我們不斷改造理論、創新理論,不斷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開創新的局面。
“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真理的道路?!笨梢?,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未要求人們不管何時都要原封不動地將他們的理論作為實踐準繩。我們面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時代不斷給我們拋出新課題、提出新訴求。若我們僵化固守既成理論,無視新情況新問題,那我們便只能成為“只知跟在車子后面怨恨車子走得太快了”的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新時代中國的生命延續,是被中國新時代發展實踐驗證的真理。結合最近兩年多的工作,我深刻體悟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程,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超運用實踐論的哲學原理方法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鮮活案例。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再布局?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些都是新征程中擺在共產黨人面前新的重大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答案可尋。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開發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
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嚴峻局面,黨中央高瞻遠矚、指揮若定,及時果斷調整治港治澳方略,以治本之策維護香港長治久安。同時,依托大灣區建設這個大平臺,不斷推出經濟、社會、民生領域的政策利好,全力支持港澳在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一系列剛柔并濟、標本兼治的組合拳,揭示了“一國兩制”實踐規律,在實踐中極大豐富完善了“一國兩制”理論,充分體現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的辯證唯物主義知行統一觀,譜寫了新時代的“實踐論”。
《矛盾論》不僅告訴我們要重視矛盾,更告訴我們要重視研究矛盾的變化,從而謀變局、求勝利
關于“變”這個問題,《實踐論》已經通過論述“知”與“行”的關系明確指出,變化是第一位的,因而“行”也就是實踐是第一位的?!睹苷摗穭t進一步從認識方法、實踐方法的維度揭示了為什么和怎樣做的問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石,從黑格爾、馬克思到毛澤東,都將矛盾學說作為自身哲學建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細細讀來,毛澤東提及的矛盾和西方哲學史中所指的矛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毛澤東提及的矛盾是基于當時中國社會現實情況,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創造性發展。只有清楚認識到這一點,打破傳統辯證法對我們頭腦認知的桎梏,才能真正領悟《矛盾論》的偉大。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一般性——毛澤東矛盾學說的基本概念大家耳熟能詳。因此,不少人便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掌握了矛盾學說的精髓,反而忽視了《矛盾論》深藏的動人之處。如果說這次重讀《實踐論》,我讀出了“新”,那重讀《矛盾論》,我讀出的就是“變”,而推動“變”也要注重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矛盾論》中,矛盾是不平衡、不對等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同時矛盾又是發展變化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相互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因此,通常我們得出的結論便是要重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當我們站在“變”的角度看問題,其實居于變化主動地位的往往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換句話說,就矛盾性質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守”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攻”方。進一步講,如果我們希望保持某一事物的性質,那便要警惕矛盾次要方面的變動,將這種變動程度始終掌握在可控范圍內,不至于沖擊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如果我們希望改變某一事物的性質,那便要積極推動、促進矛盾次要方面的發展變化,用我們希望的矛盾次要方面取代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使得事物的性質朝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改變。大是小變來的,強是弱變來的。小可博大、弱可勝強,無論是中國革命戰爭史還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都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相反,如果眼光只盯著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視或者無視變動中的矛盾次要方面,那么盛會變衰、強會走弱。
空談矛盾其實毫無意義,僅僅知曉概念和大道理也毫無意義。實踐面對的是“前所未料的情況”,而研究矛盾便是研究變化、探求變局之源。只有重視變局、正視變化,真理才不會淪為教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路也才能越走越寬闊、越走越通達。
寫到這里,馬上跳入我腦海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曾以“在小小的桌子上唱出了精彩的大戲”形象地描述了澳門在豐富“一國兩制”實踐中的作用。為了解決澳門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橫琴島為載體率先在改革開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造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橫琴島小小106平方公里,探索的是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的大文章,探索的是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高度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的是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正印證了《矛盾論》中闡釋的“以小見大、小突破帶動大變局”的樸素道理。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這句話拉開了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序章。這種實踐觀念正是來自于毛澤東同志1937年7月時在延安寫的《實踐論》。
為了掃清當時黨內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為了對中國民主革命經驗進行系統的哲學總結,為了對廣大干部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辯證法的教育,毛澤東同志寫下了這篇《實踐論》。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在一次談話中感慨道:“我們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末期和抗戰初期寫了《實踐論》、《矛盾論》,這些都是適應于當時的需要而不能不寫的。”
為何“不能不寫”?因為當時黨正接受著嚴峻的考驗。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4年統治,把黨幾乎引向毀滅的邊緣,慘痛的教訓迫使中國共產黨人進行深刻的反思。在長征勝利后,共產黨有了一段比較安穩的時間,這段時間毛澤東同志比較集中地對黨的歷史經驗進行深入理論思考和概括總結,于是有了《實踐論》的出世。《實踐論》的出現,打破了當時黨內思想在嚴峻時刻下仍然沒有統一的困境,將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各種主觀主義錯誤思想提入到了歷史的垃圾堆。
《實踐論》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在當時政治局勢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抽絲剝繭的科學分析馬克思主義,為后來黨取得革命勝利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
現代中國人都知道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是《實踐論》的具體體現,80多年前成書的《實踐論》或許在面對的困境和現在不同,但是其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今天仍然散發著明珠一般的光輝,為我們提供著偉人的智慧。
在高中的政治課本中就學過與實踐有關的一些理論,通過閱讀毛主席的《實踐論》,我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實踐論》是其最杰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的情況下,毛主席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實踐論》中闡述了四個基本問題。第一,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第二,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第三,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第四,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我認真閱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深受啟發,以下是我讀完這篇文章的感悟。
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如果我們想知道正確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實踐一下。就如我們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嘗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聽被人講。毛主席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類也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身的發展。無論是在什么樣的社會形態下生存,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活動,都離不開人。因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從實踐中得出的認識才是有根據的認識。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人的知識、才能歸根到底來自實踐。這并不排除接受間接經驗和學習書本知識,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無必要事事直接經驗。就每個個人的知識而言,大量是從間接經驗、書本中學來的。但一切知識就其最初來源而言,仍然是實踐。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新的認識,豐富自己,不斷增加自己的頭腦儲備。
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于實踐的。這種能夠服務于實踐的認識是一種理性認識,是人們在頭腦中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得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論是源于實踐的,只有親身投入實踐,才能獲得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任何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否則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親自去實踐,但我們可以借助前人的優秀理論成果來指導自己的實踐。但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理論,因為只有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我們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否則,我們就會被引向歧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感性認識達到的理性認識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能成為真理,判定認識或理論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需要把它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看是否符合預定的目的。如果預定的理論在同一實踐過程中變為事實,這種理論就會成為客觀真理,這個認識的過程也就隨之完成了;如果這種理論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現實不符合,則還需要繼續認識,不斷糾正錯誤認識,最終獲得真理性認識。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如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就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边@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重視實踐,動手實干,因為許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動計劃制定出來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實,更不能實現目標。就好像我自己經常會為學習制定計劃,但是我并沒有毅力去實踐,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計劃實現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實踐,這就要克服畏懼情緒。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你接受一項任務時,剛開始時可能是困難重重,就退縮。但是,如果你埋下頭,不氣餒、不抱怨、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到底,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情,這樣,我們就會有成就感了。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學習也是缺少實踐的,從小學到高中,我們都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考上一所好的學校,為了取得好的成績,我們拼命學習,學習那一大堆的教科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在當時是記得很牢,但是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親身實踐?,F在到了大學還好,在學校的提倡下,我們很多學生都會在假期去進行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實踐,盡管有一些是與自己專業無關,但是我們也還是可以從中獲得認識。通過社會實踐,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開闊視野,了解社會,體驗了生活,更使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進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后應該努力的方向。
很多東西并沒有說出來的那么簡單,只有自己去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真諦。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再好的認識,看似再完美的理論,不經歷實踐的洗禮,就不可能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要敢于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主觀認識,在實踐中得到教訓,從而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實踐論》在當時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現在它仍有積極的價值,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享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