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點評精選七篇
時間:2024-03-07 00:11:26 瀏覽:18309
余華的所有作品里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活著》,即使看完之后心里還是有深深的震撼。對換角度而看,若是我活在那荒亂的時代里,或許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沒有主人翁那么堅韌。身邊的親人獨個在眼前離去,如今還是有絲深感同受的觸動。
他的作品文字并不華麗,只是簡單的描述便將人的心理描述出來。令我沒齒難忘,從一開始奢華的地主生活,敗家的行為,將整個家產都敗完。然而地主時期的改革來臨,新中國的崛起,掀起一陣熱潮。或許對于農民來說這是新時期,但是對于地主而言,這是殘酷的殺戮。
他的堅韌他的隨時代改變的心智,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改革帶來的悲劇,他依舊還是他,這個讀后感給我帶來強烈的打擊,當我面對打擊時,常常想起如果是他,會不會如我一般的放棄,錯了他會一如既往的往前走,就如同十字軍時期,他被充當兵役,南方走向北方,他依舊想著家,在這大亂的時代,他依舊往前走。
《活著》顧名思義便是活著,在惡劣百變的時期,隨著時代主治時期的主事人變化。他活在凌亂時代,險些被炸彈擊中,身處戰亂之處,眼見親近之人的離去。他所堅守的便是活著,即使再艱難的困難,他依舊勇往直前,最后他的身側只遺留一頭與他般黝黑的老牛。最初,我以為他只是無意識的活著。后面當看到他在夕陽下的背影,喊著他親人名字的小牛。其實,他是將所有人的那份一起活著,看著這世界的朝陽,看著這世界的色彩。這便是《活著》給我深刻的讀后感,在未來改變我的人生指導。
活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活著》,對中國百姓的妥協,忍耐和堅韌最入木三分的寫實。
故事展示的不僅僅是福貴的活著,更是那個年代中國百姓的一輩子。
故事展示的是一種大悲愴!個體與歷史,生存與環境,偶然與必然的大悲涼!
一群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時代洪流中跌跌撞撞。在主人公剛抓住生活中的一點點喜樂時,命運的殘酷一面轉瞬即至——人身不由己,人呼天搶地,人欲哭無淚,只有保持一種淡淡的希望——活著,以苦為樂,從絕望中找希望,這是特定時代給他的信仰和追求,不然,你能怎樣?誰都無法逃離的命定的劫數!
“活著”為的什么?
它不是純粹地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因為有一些感情的聯結。
一個人的活著,不僅僅是個人在活著,他還從身邊的人那里獲得生存的意志與動力,同時他又是其他人賴以活著的精神動力,而他又因別人的活著而活著。有了為別人而活,別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他就不會輕易地被外在的一時的荒.唐與殘酷所擊倒,這就是本書給我的啟示錄。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著》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找來閱讀。近幾天又經常聽到讀書會的會員們在討論余華的《活著》,便到閱覽室借來并急迫的讀完。
《活著》的作者余華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用冷靜的、平常的筆調,用至真至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叫富貴的老人極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貴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爺。年少無知的他,夜以繼日的吃喝嫖賭。終于在一夜之后將龐大的家業全部輸光。從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少爺,淪落的靠租地為生的佃戶。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開始孝敬母親、關懷妻子、憐愛孩子。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為自己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他去為母親請郎中,卻在路上被殘兵抓了壯丁,被抓后母親病死。以后他的兒子有慶在為學校的校長獻血時,卻被不負責任的醫生酬謝過量致死。他的女兒鳳霞死于產后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兩個孩子去后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運事故中慘死。剩下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孫苦根也因貧窮,吃豆子被撐死。親人相繼的離開了富貴,孤獨的富貴買了一頭和他一樣老的牛為伴,繼續活著。
富貴只是千千萬萬那個年代中的人物的一個縮影,默默的忍受著這一切。我們可以體會到人世的殘酷與個人的渺小。作者在《活著》韓文版的自序中這樣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成為生命給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著的一個必須條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這種活著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實活著是一種證明、一種歷練。活著就是一種修行。
一個逍遙狂放的毛頭小子嫖賭輸光了家里百畝地,把老爹氣的死在糞缸旁,丟了媳婦險些失了娘。在給娘求醫的過程里,被國軍抓取當了壯丁,一走就是兩三年,回來的時候,娘沒了,女兒也變得又聾又啞。
你以為這就是最困苦的時候了?生活總能拆破人生貧瘠的想象力。老人的后半生里,親人們走馬燈一樣的紛紛消逝。兒子因為抽血過量死了,女兒難產大出血死了,老婆患上軟骨病撒手人寰,女婿搬貨時被兩塊水泥板夾死了,到最后,孫子也被自己遞過去的黃豆噎死了。到最后只剩下自己和一頭剛買的老黃牛,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我有些嫌這劇情過于工筆,死了一個又一個,仿佛所有悲傷的事情都接踵而至。二喜好像這書里最干凈純粹的一個欣喜,他風風光光迎娶了鳳霞,生活的基調驟然明朗起來,可余華偏偏要讓鳳霞難產而死,緊接著又叫她夫君被水泥板夾死,連好不容易茍活的兒子都被黃豆卡死——講道理,哪家活的這么不巧,像是被掌管瘟疫的鬼神奪去了生死簿,硬要在家譜里劃上幾道子解氣。
但畢竟是文學創作,我們應該寬容于它的戲劇發揮。只拋開這一點,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里的人物。
我喜歡福貴,雖然他負了許多人背負了許多情債,可我覺得于他這骨子里的小少爺而言,一切都算是理所應當,何況也做沒什么傷天害理的事,總歸是東家長李家短,不經意間就奪得一枝紅杏出墻來。我喜他的真,喜他的坦率,喜他對過往的態度,甚至喜他買下那頭不能耕地的老黃牛。兩個“老頭子的”相依為命活在書頁的最后,大風大浪磕磕絆絆活了一輩子,他們“活著”了,卻又超脫了。有些老人歷經風帆到了卻只能稱作“活過”,因為他們垂垂老矣時已經失去了活著的勇氣和熱情,他們大手一揮將往事散盡風里,只留下一副軀干和不再言語的口鼻。所以我欣賞福貴,一切能在入土之年將過往那些垃圾的、不垃圾的、悲傷的、不悲傷的小事,一字一句娓娓道來毫無保留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相比之下,二喜就更像是余華刻意安排的插曲。余華覺得,福貴的人生已經太慘了,鳳霞這輩子也太窩囊了,來吧,送你們一個命運的禮盒,于是福貴打開一看,嗬,里面躺著一個偏頭的女婿,鳳霞湊過來一瞧,呀,我有了一個夫君。
福貴當年迎娶家珍,只用了一臺花轎幾輛馬車。而二喜娶鳳霞,卻弄來了一群敲鑼打鼓的大陣仗,中華煙和糖不要錢似的漫天發,鞭炮煙花到處的響,鳳霞藏在紅蓋頭下癡癡地笑,二喜的城里伴郎說,不得了,你家的媳婦真漂亮。
這一段娶親,讓我在屏幕前面差點淚眼汪汪。真解氣啊,真風光。二喜太像是文學里的人物,出場方式都那么不拘一格。他話少,實干,孝敬又愛妻。在福貴將鳳霞送人以換取兒子學費的年代,他能說出“保大不保小”這種話,讓我總覺得是余華捏著手指,把他從什么迪士尼畫報上小心翼翼剪下來,放到這本書身上。
所以鳳霞難產死掉的時候,我心里有個揪心的小人在想:“不是吧”。然后二喜也莫名其妙被兩塊水泥板夾死的時候,我挺傷心的,因為我發現這本書還是落入了俗套。為了悲而悲號,這種情節的植入讓這本書變得不那么酷了。
我想余華是窮盡所有筆力,讓福貴在最后達成孤身一人的完美結局。但是如果是我,我會讓時間靜止在鳳霞順利生產這一刻,讓這家人和和美美下去。
因為我覺得,萬事萬物都沒你那么湊巧。更何況,人活著是要還債的,誰人都背負著一個份額。你昨日喜了,今日便是悲;前半生困苦了,后半生也要開懷一回。這家人的苦已經受夠了,余華沒有給他們一份“甘”,是不符合宇宙神學定律(我獨創的…)的。
人性本善,善再附加幾層淳樸,便容易成了不假思索的惡。但在這本書里,我沒有看到純凈的惡,所有人帶有一份蕓蕓眾生的普通夾心。龍二耍了點聰明,贏走了一百畝地,他往牙上鑲金牙,逢人就笑口常開以便展示那塊金,這種幼稚的舉動讓我覺得他有點可愛。這是一個市井、市儈的二流子,他絕不是惡,但是卻也領到了自己的果。在土改期間被作為地主抓來槍斃,臨死的那一刻福貴轉過身去不忍再看,那也是一種善。我是想說,我喜歡這種普通。在我心里,他們都是命運多舛的普通村民。
我還覺得,人民公社的村長很可愛。他盡心對村民,回過頭來被紅衛兵抓走的時候,沒人有膽子去看他替他說句話,回來的時候村長鼻青臉腫卻眼眶紅紅,那樣子就像是在索求回報的孩子。村民們的心思很淳樸,他們還不懂,人際交往中,付出就僅僅是付出,不要企圖從對方身上得到什么回報,不然總會失望。
書里唯一讓我心疼的,恐怕就是出場沒幾頁的長根。舊社會里,地主家是要給家里干了一輩子的長工養老的,但是福貴把家產輸沒了,長根沒地方去,就成了乞丐。忠心淳樸的可憐長工啊,到最后還心心念念著舊主人的家庭,不去擔憂自身的處境,只是哭著說“少爺怎么能受這些苦”。后來的場次里不見他的身影,我猜他是捧著碗倒在了哪個露天荒地,雖然我希望他能繼續堅強活下去。
從全書的結構來看,第一人稱敘事為主,穿插三次簡短的第三人稱,分別是在福貴敗光家產、妻子去世和全文最后。好處顯而易見,第一人稱敘述往事,往往帶有敘述者本人“年少輕狂”的代入感,第三人稱聚焦晚年孤身一人的福貴,筆觸冷靜克制,與往事的狂放不羈有了鮮明的對比。
文中出現多處相互呼應。無論是“從雞到鵝到羊到牛”,反反復復用動物作比演繹家族興衰史;還是從開頭一人一牛到結局的買牛經過,都能體現出余華情節架構和節奏把握的功力。
最后來說,我不認為《活著》著筆于單獨的人,我覺得更像是在講述人與土地的連接情深。就像《飄》里的斯嘉麗握著泥土仰望夕陽,窮盡全身也要保住莊園一樣,在舊社會的村民心里,恐怕土地承擔的意義要更多。無論是全文一直在講的“我要我的五畝田”,還是福貴娘怎么也不愿搬家離去,包括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埋在一起的土葬觀念,處處體現著人、地的親密聯結。
《活著》主要講了“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兒子因與女校長血型相同,為救女校長,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里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生下一男嬰后,因大出血死在手術臺上;而鳳霞死后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文中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我認為我們就應該學習老人堅韌的品質,不要被困難所壓倒。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著就好,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小的一本書,卻有直擊人心的力量。用最簡單樸質的文字,鐫刻了生命的沉痛與恒久。觸碰著余華筆尖留下的每一個字符,我開始用虔誠的眼去反觀自己的生命。
《活著》這部蜚聲國際的大作,沉淀在薄薄的紙張里。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它四兩撥千斤的鏗鏘。我是個熱愛文字的人,但其實我也很難說清楚什么是我心中的文學。這已經是個太寬泛的話題,沒有人道破也沒有人可以去道破。我只能說有些文字它可以反映出一些人的心聲就夠了,這已經構建了一個創作與鑒賞的平臺。
突然想借用安妮的一句話: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
還記得魯迅那個經典的鐵屋子的比喻。醒著的人總比睡著的人痛苦,因為他要經歷一種真實狀態下的無能為力,看著死亡帶走太多的同胞甚至也步步進逼自己,可是連呼喊的聲音也都沙啞了。俯仰間只是一種千里凋敝的景象和如同死亡的在沉睡中的同胞們。人是有惻隱之心的,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該不該喚醒哪些還朦朧的人們。是讓他們在安靜中走進死亡還是讓他們眼睜睜看著死亡帶走自己卻無路可逃?
真亦假時假亦真,難道生亦死時死亦生嗎?我頓時感到語塞。因為沉痛背后隱藏著太多強大又難以啟齒的力量。當然那是個特殊的年代,在一個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人能活一天算一天。今天是不同了,可究竟又有多少不同呢?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承載著還有多少足以支撐一個人的力量?這一點從當今的書店里便能瞥見一般——書店里的書是越來越多了,好的文學卻是越來越少了。
當然,在這個歷史巨輪向前奔騰時,頂禮膜拜的歌頌自不匱乏,但是屬于這個時代的憤怒咒罵也早已不絕于耳。其中以李熬為甚。比起當年的魯迅,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那憤怒的叫罵聲里有多少情感的真諦在其中?當年的吶喊,當年的憤怒是聲聲入耳飽含,其中的是深深的感情,對祖國的,對同胞的。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撕心裂肺中,魯迅先生一刻也沒有放棄那些還在時代中混混噩噩的人們。可是今天卻是一個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來實現少數人利益的年代。人吃飽了喝足了變富了是不是也注定也要庸俗化一點呢?
好的文學是注定要引人深思的。或痛或悲或喜。但大多是凄涼的。因為悲劇總是更能給人深刻的啟迪。在今天這個喜劇迅速庸俗化,幽默被搞笑取代的時代。悲劇似乎注定要承載更多的東西。
你有多久沒有被感動過了?或者換句話說你有多久沒有流過眼淚了?當然感動不是簡單的眼淚就可以衡量的東西,真正的感動可以是無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欲哭無淚,更因為感動本身是豐富的。你可以笑著笑著就哭出聲來。郭敬明曾說過他想寫個故事讓我們讀著笑著卻哭了。他寫不出來,因為那些美麗浮華的文字背后獨獨少了深刻。
記得余華在他《活著》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為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
試過在看完一本書后那個夜晚徹夜未眠嗎?如果有,起碼表示那本書讓你感動了。《活著》中的那位老人和老牛的對話此刻想起仍舊很心酸。我很不明白為什么一個人送走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后還可以坦然的生坦然死?為什么福貴沒有在苦難再一次壓來之前就先倒下?為什么那個在黃昏中老牛與老人的背影可以讓我溫暖那么久?為什么越是苦難的人越要在苦難中活著?為什么?很多的疑惑盤旋在心頭,無法釋懷。難道苦難本身就是承受就是無奈?那生活的公平又如何體現?那么多的奮斗都抵不了一場意外?
人真的是脆弱得像一根蘆葦,即便他是根會思想的蘆葦那又如何呢?不僅僅也是平添許多無奈的喘息?《活著》我看了兩遍。每一遍都讓我淚如雨下。在深的夜里看著這樣一本書,描述生活,描述苦難下生活的人,最后便成了描述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態。如果活著本身就為了活著,是不是有些太過殘忍。可是又有誰規定過生活不能殘忍呢?如果它殘忍你就得在殘忍中活著。
活著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他戰勝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發生和沒有發生的意外。余華在書的最后寫著:“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相互感激,同時也相互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著。”
圓滅圓生!圓本身為圓,它該在何處生又該在何處滅?如果說這個過程本身是一種輪回,就簡單了很多。
一時之間,竟囫圇地碼下了這么字,算是總結《活著》,也算是向余華致敬!
最近看完了一本書,名叫《活著》。
活著真的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他讓你看的一次又一次心疼的厲害。
它講述了我們國家過的歷史性災難全部發生到一家人的身上,作者不遺余力的告訴我們,生命怎樣一次一次的摧毀你對活著的希望。
文中用了很平常的口吻,用文中主人公對第三者的故事講述視角來記述,故事簡單,樸素,卻直抵人心。
作者用沉重的口吻一次一次講述每個人離去時候的痛苦。看著這些普通的文字,卻讓我一次又一次的有扎心的刺痛感。
文中主人公看著一個又一個至親離開自己,十多歲的兒子、剛生產完的女兒、自己的媳婦兒、女婿、最后連相依為命的外孫也離他而去,這樣的打擊下,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住了,他還是堅強的活著,也記述了一位與生命抗爭到底的英雄,那個年代,活著是人們唯一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