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本色讀后感500字精選四篇
時間:2024-01-29 00:10:21 瀏覽:44917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后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后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土本色讀后感500字精選四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天看完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記錄一下讀后感。
從王小波的雜文集知道了費孝通,依稀記得有篇論述農村同性戀研究的文章,引入費孝通關于農村社會的研究結論,作為佐證,不知道為何就一直記得這個作者和這本書。正好在找書看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本書,一共也就一百來頁,看起來毫無壓力,于是帶著好奇,開始了。
我看書的習慣就是必須從頭看到尾,前文,目錄,正文,后記,必須全部讀過才算是安心,這樣的好處是從前文,后記中可看到寫書的一些背景,更有助于理解書本,壞處就是會效率低些,但是我覺得一本值得看的書,前文后記也是非常值得了解的。看書最重要的是先看目錄,對于作者如何論述有一個框架的了解,就像是勾勒出了樹干和樹枝的輪廓,看的過程中將一些點作為葉子,點綴在樹上。初看目錄,可能因為對論述主題的生疏,無法全然明白和記住結構,沒有關系,看的過程中,讀完幾章后再回頭看就會覺得清晰,讀完全書再看一遍,如果脈絡已深深印入了你的腦海,說明書已經融入了你的記憶,倘若對于某個章節還能有更生動細節的回憶,那就是你和這本書的緣分所在了。
分享了自己看書的一點心得,回到鄉土中國這本書。首先,這本書主要論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征,成因,演化等。鄉土社會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農村社會。這本書的妙處在于語言平實,邏輯清晰,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從土地,到人和土地的固定連接,到人形成家庭,形成社會,讓你讀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鄉土社會的特點,進而通過這個切入點,了解中國社會的特點,以及和西方社會的區別。做產品講究dont make me think,這本書也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它的內容是值得我們思考,尋味的,而它的論述過程很自然,讓你省去了諸如考慮這句話啥意思,這篇和上篇啥關系的總結,驗證的過程,會有非常順暢的閱讀體驗,絲毫不費力的跟著作者去思考社會學,這樣本來會特別讓人難以理解的科學。
看完后記,了解到作者的人生可謂命途多舛。在和妻子一起下鄉調研過程中,妻子不幸意外去世。wen ge被打壓,失去了研究生涯的黃金時期。鄉土中國產生于這個中斷之前。通過這本書,和這樣一個社會學研究者相遇,和這樣深入淺出的,樸實無華,邏輯嚴謹的文字相遇,是一件幸事,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厚積薄發,大道至簡。
讀《鄉土中國》時,一幅幅父老鄉親們在田地辛勤勞動的畫面,以及父母親田間勞作的背影就像電影一樣,出現在我的腦海里。小時候經常跟著父母去田里播種玉米、收割小麥、秋天切谷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麥。他們割麥的姿勢用“面朝黃土背靠天”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了。尤其在打麥場上排隊等候,一個村一臺機器,五月天搶收,人們在酷熱的天氣下汗流浹背。
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在中國,從女媧用泥土造人的神話故事開始,土就是中國人的根,是中國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國人骨子里流淌著的東西。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神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我們小時候就能朗朗背誦的詩,其實就能說明曾經中國社會以農民為榮。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種它,它就會生長。你不種它,它也會生長。在農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錢。空氣是清新的,陽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吃的東西都是綠色食品。糧食蔬菜家家戶戶都可以種;田地里有桃樹、梨樹,核桃樹、柿子樹、果樹、酸棗樹等。做飯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樹枝等。過年過節的時候,買點兒糖塊兒,穿點兒新衣服,吃頓餃子就過去了。農村生活簡單樸素,讓人清心。
現在的城里人,他們不用整日與土為伴。他們把農村的鄉下人叫做土包子、鄉巴佬。如果沒有鄉里人在土里辛勤勞作,又何以供給他們糧食?這些所謂的城里人又何以為生呢?城里人笑鄉里人,但他們能離開鄉里人嗎?
我們往上數三代祖輩們是不是都是農民?是不是都是鄉下人?在我們祖祖輩輩們心中,“土”確實是他們的名根子,是他們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復這樣的路。但也正是所謂的“土”,養活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子孫。
不管時光怎樣變遷,社會如何飛速發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物,是我們生命的根基。
希望鄉村的生活更加美好,人們美好生活后莫忘身后故土,那才是我們生命之根。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這本費老的《鄉土中國》,讀罷,感觸頗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一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這里將分開闡關于“土”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誠然,當今社會,城里人習慣用土里土氣、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然而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一種質樸的感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于鄉土習慣與現代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的著多說嗎?”這類話是我們形成的鄉土習慣,但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阻礙。而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也不知道個人的底細,所以得去講個明白。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而現代社會口說無憑,還要簽個字,畫押,形成法律。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單單的只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我想這點體現得很明顯,當我們走出那片鄉土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有諸多的不適應,我們會爽快的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說好了這樣卻沒有照辦,不明白為什么不怎么熟悉還要滿臉堆笑,因而我們會受騙、會受傷、會被別人說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嗎,只不過我們的鄉土習慣已經不適應這個現代社會罷了。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才是我讀《鄉土中國》的第一遍,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一次都會有收獲!
《鄉土中國》我沒有讀之前心里就想鄉土中國是一種以怎么樣的形式反映出來的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我讀完了《鄉土中國》之后給我的答案是腦袋里出現一幅畫面里面有的父親和母親辛勤勞動的背影和我家鄉父老鄉親他們在田地里播種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在我的眼前,淚水悄悄的滑落下來打濕了我的衣服我開始想家人以及家鄉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雖然農村沒有像城市那么的繁華但有寧靜清新的空氣有樸素人民,燦爛的微笑待人友善,他們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創造財富。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給我們打開了認識中國農村的一扇大門。
有人也許以為這本書寫的早了,對于現在的情況很不實用,我覺得倒不是。這本書的理論價值到現在還閃爍著光輝。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讀過哪本社會學的著作在理論和語言上勝過這本薄薄的小書。
有人認為費孝通在這本書最主要是提出了,"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這兩個概念。我倒是覺得他的最大成果是把鄉土中國的根子挖出來了,指出來為什么我們最近百年的變遷會如此之艱難。
他在談論文字下鄉的問題里面,他認為,在鄉村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經驗的傳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個地區住的幾百年,世世代代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都是一樣的,解決的辦法都是一樣,不需要什么理論,什么創新。當然先生在這兩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差序格局"是費先生的獨創,在書中,他打了個比方,將西洋的"團體格局"和中國的"差序格局"區分開來: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國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過這個比喻,費先生把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了:
首先是執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實在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弊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可以顯現這點。而在西洋的團體格局中,道德的觀念是建立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的,團體是超于個人的存在。其次是判斷標準的隨機性。中國社會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隨著勢力的大小而變化,對于不同的環境和人事,自然就會有不同的對待方法,我們往往講的是攀關系,講交情。而西洋社會將的是權,社會對每個人是公道的人對人遵守的是一樣的規則,就是要互相尊重權利,而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會組織的界限。比如在書中提到的關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國,"家庭"這詞是含糊得很,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是加上孩子,還可以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類的。而在西洋社會,"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確得很。最后就是社會結構的層次化。中國的傳統社會向來就是階級社會,上下級關系的明確規定,使得社會層次分明,鄉土中國的社會網絡是由等級差別的。而在團體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視同仁的。
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在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禮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緣和地緣的分離,劇烈的社會變遷,使得人們不再圈定在一定的范圍內,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動,這就導致了更多的鄉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沒。
當然,中國的本質還是鄉土的,即使她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中國人骨子里的私德是不會一下子消失的,卻反而有一種加重的趨勢,社會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風氣使得這個社會更加地冷漠。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農業文明中的,中國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會失去它的香氣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里鄙視"鄉下人",那就有點可笑了。
以上是本人看完《鄉土中國》后的一些想法,其實看完《鄉土中國》之后有許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將能成文者呈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