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欧美成人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久久精品国产400部免费看,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鄉土中國讀后感500字錦集五篇

時間:2024-03-10 20:10:15   瀏覽:19483

《鄉土中國》是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的作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后感500字錦集五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開門見山的寫到。那么他們到底愚在哪里呢?

  首先,愚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笨,蠢;另一種則是大智若愚的愚。相信很多人對于鄉下人的看法就是不識字,粗魯野蠻。但是現在一定沒有人會不愿意識字了,因此他們只是缺少環境讓他們學習罷了。

  在我的老家——一個普通的小農村,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都有許多哥哥姐姐考上了重點高中或是一流大學。每次回到鄉下,聽家里的人說起,我總是羨慕不已。可見,鄉下人并不愚,只要擁有學習的機會,他們一定不比別人差。

  盡管如此,還有一小部分鄉下人是不識字的,但是費孝通先生卻這么說“鄉下多文盲是不是因為鄉下本來無需文字眼睛呢?”因為他認為,從空間阻隔角度,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面對面社群”決定了人與人的交流只需要語言,甚至是特殊語言,無需文字。的確,每到周末,回到老家,村里的人們總是很親切,我不知道為什么,只要一發出腳步聲,他們就會探出頭來打招呼。母親每次都會與左鄰右舍通過方言來交流。他們所說的方言,是否就屬于費孝通先生說的“特殊語言”呢?

  小時候,聽到方言,我常問母親,這個字怎么寫呢?她總是笑笑,然后我又問,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母親狠狠地拍了下我的頭就走掉了。現在,我慢慢的了解,每次當他們講方言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情愫圍繞著他們,盡管我還是不能理解我為什會這樣進行交流,但是我卻能體會到其中的感情。

  鄉下人會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文字所不能夠表達的情,這種表達是文字替代不了的。我認為如果一定要說鄉下人“愚”,那便是大智若愚的“愚”。在老家我總能看到地上放著很多菜,我知道那不是我們家種的,那他又是哪里來的呢?直到有一天,外婆推搡隔壁鄰居的菜時,我才知道菜的由來。可是他們為什么要給我們家菜呢?

  一天中午吃完飯,外婆坐下來慢悠悠的說,“我幫他們家撿了幾顆青菜去,沒到他們今天拿了這么多菜過來,真的是。”說著外婆便起身拿了幾個雞蛋要我給他們送去。這青菜、雞蛋的迎來送往便是鄉下人的語言,里面透著濃濃的鄰里鄉情。

  那時我才真的明白什么叫做淳樸,厚道了。而這就是鄉土社會的“愚”,沒有算計,不懂世故,睦鄰相親。真好!

  這樣看來,認為鄉下人“愚”的精明能干、識文斷字的城里人倒顯出了幾分愚來了!

  我看到開篇的第一章《鄉土本色》講述何為鄉土,我讀過之后,覺得鄉土本色就是土地、本土人民、本土社會。

  文中寫到只有鄉下人才真正懂得土地是可貴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大概是這個意思)正是生活在吃不飽飯的年代,人民才更懂土地的珍貴,土地也許不能給他們帶來財富,可能讓他們得以生存,這是最首要的事兒。雖然,我也是個農村人,但我沒有老一輩對土地的熱愛,我以前不明白為什么他們已經年老體邁,仍然要下地干活,不干不安心。我以前覺得是為了滿足自我價值,也許我還是想得淺了。老一輩人是經歷過饑荒年代的人,他們就是書中所說的真正懂得土地珍貴的人。土地給他們帶來的是無限的饋贈,養活了他們這一代人還養活了他們對子子孫孫。所以,他們才放不下,這片帶有希望和饋贈的土地吧。書中寫到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要試著播種,種點東西,確實古往今來都有是這樣,有如書中說的到了放牧的草原也要試著開墾土地如今,住在城里的人在泥土地猶為缺少的城市,也沒有放棄種菜,搞空中花園,在自家別墅里種菜。在月球上采集土壤研究后,一條新聞沖上熱搜,月球的不能種菜。中國人確實是把種菜刻到了骨子里了。可見,中國人對泥土是充滿眷戀的。

  到一處地方,自然想找一個人來了解當地的情況。在書中說到,本地人是有孤立和隔膜的,但是一個小范圍的孤立和隔膜。在我的理解下,是例如,一個鎮,一個縣,隊對于我而言,再走出去真的有太多的不同了。就拿一個鎮來舉例吧,在這個鎮里,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認識的這一點我也深有感受,不是什么親戚,就是朋友的朋友,整個真論起來就是一個圈,都能找到中間人。他們在這個小范圍群里相互熟悉,但出了這范圍就會有陌生和隔閡。正因為這些孤立和隔膜,很對人有回不去的故鄉和融不進的城市。城市人嫌棄他們“土氣”,鄉下人覺得他們脫離了自己,尋找不到靈魂的歸宿。帶著一腳泥走進城市里生活著。也許有一天這些泥也會在消失的吧。

  鄉土社會就是書中所說的有機團結的社會。每個人都在這個地方生長,有自己的根,在這里盤根錯節,是一個彼此都是熟人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不是按照法律來約束,大家遵守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算是踐行著“習慣法”。而現代人的社會上機械的團結,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而結成的,大家之間都不認識,為了目的和利益而在一起。群體是一個公司,一個學校.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這本費老的《鄉土中國》,讀罷,感觸頗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一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那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那里將分開闡關于“土”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好處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正因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誠然,當今社會,城里人習慣用土里土氣、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然而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一種質樸的感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從這個好處上說,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于鄉土習慣與現代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的著多說嗎?”這類話是我們構成的鄉土習慣,但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不知道個人的底細,因此得講個明白。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而現代社會口說無憑,還要簽個字,畫押,構成法律。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我想這點體現得很明顯,當我們走出那片鄉土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有諸多的不適應,我們會爽快的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說好了這樣卻沒有照辦,不明白為什么不怎樣熟悉還要滿臉堆笑,因而我們會受騙、會受傷、會被別人說成傻,但是,真的是傻嗎,只但是我們的鄉土習慣已經不適應這個現代社會罷了。

  時刻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才是我讀《鄉土中國》的第一遍,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期望每一次都會有收獲!

  《鄉土中國》我沒有讀之前心里就想鄉土中國是一種以怎么樣的形式反映出來的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我讀完了《鄉土中國》之后給我的答案是腦袋里出現一幅畫面里面有的父親和母親辛勤勞動的背影和我家鄉父老鄉親他們在田地里播種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在我的眼前,淚水悄悄的滑落下來打濕了我的衣服我開始想家人以及家鄉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雖然農村沒有像城市那么的繁華但有寧靜清新的空氣有樸素人民,燦爛的微笑待人友善,他們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創造財富。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給我們打開了認識中國農村的一扇大門。

  有人也許以為這本書寫的早了,對于現在的情況很不實用,我覺得倒不是。這本書的理論價值到現在還閃爍著光輝。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讀過哪本社會學的著作在理論和語言上勝過這本薄薄的小書。

  有人認為費孝通在這本書最主要是提出了,"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這兩個概念。我倒是覺得他的最大成果是把鄉土中國的根子挖出來了,指出來為什么我們最近百年的變遷會如此之艱難。

  他在談論文字下鄉的問題里面,他認為,在鄉村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經驗的傳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個地區住的幾百年,世世代代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都是一樣的,解決的辦法都是一樣,不需要什么理論,什么創新。當然先生在這兩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差序格局"是費先生的獨創,在書中,他打了個比方,將西洋的"團體格局"和中國的"差序格局"區分開來: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國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過這個比喻,費先生把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了:

  首先是執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實在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弊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可以顯現這點。而在西洋的團體格局中,道德的觀念是建立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的,團體是超于個人的存在。其次是判斷標準的隨機性。中國社會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隨著勢力的大小而變化,對于不同的環境和人事,自然就會有不同的對待方法,我們往往講的是攀關系,講交情。而西洋社會將的是權,社會對每個人是公道的人對人遵守的是一樣的規則,就是要互相尊重權利,而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會組織的界限。比如在書中提到的關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國,"家庭"這詞是含糊得很,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是加上孩子,還可以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類的。而在西洋社會,"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確得很。最后就是社會結構的層次化。中國的傳統社會向來就是階級社會,上下級關系的明確規定,使得社會層次分明,鄉土中國的社會網絡是由等級差別的。而在團體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視同仁的。

  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在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禮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緣和地緣的分離,劇烈的社會變遷,使得人們不再圈定在一定的范圍內,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動,這就導致了更多的鄉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沒。

  當然,中國的本質還是鄉土的,即使她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中國人骨子里的私德是不會一下子消失的,卻反而有一種加重的趨勢,社會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風氣使得這個社會更加地冷漠。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農業文明中的,中國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會失去它的香氣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里鄙視"鄉下人",那就有點可笑了。

  以上是本人看完《鄉土中國》后的一些想法,其實看完《鄉土中國》之后有許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將能成文者呈現出來了。

  《鄉土中國》一書由費孝通先生所作,收錄了14篇他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的內容,對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作了大體上的解剖分析,從鄉土社會的本質到鄉土社會權利結構問題的分析都給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見解,而本書中一些有關鄉土社會的理論分析恰好又能驗證當今中國社會變遷中所不斷涌現出的新問題,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

  一、鄉土社會的特性

  費孝通先生的這本書首次出版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時就對“鄉”這個字作了一個從社會大眾視角的解釋,無外乎包含了貶低蔑視的意味,而就算在現在這個時代這個字眼同樣多少帶著貶意,但與以前的時代相比,我們可以感覺到“鄉”中的貶低意味是逐漸在減小的。舉一個例子,就像假如今天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有人要是用“鄉里人”作為攻擊一個人觀點的工具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個人眼界小、沒水平、沒素質。這可能也是一個側面,反應出當今社會鄉土社會的變遷。

  原來的時代,城里人嫌棄鄉下人土氣首先應該注意到的問題是,正是因為有城市的存在才會出現這樣的對比,要是整個中國都是農村也就不存在鄉氣不鄉氣的問題了。城市與鄉村產生這種對比,是由于在鄉村社會所適用并有效的那套規則,在城市現代化的社會里行不通,以一種落后無效的方法運用于追求效率的現代化社會,無可厚非會遭受到負面的評價。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業不像游牧可以逐草而居,農業最倚重的是土地,守著土地生存變成了鄉土社會的一個最基本的特性,即人口流動性小,安土重遷。

  二、文字在鄉土社會中的地位

  費孝通先生在有關“文字下鄉”的章節中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并對這個問題作了一定的回答解釋,即文字在鄉土社會是否必要。費孝通先生主要從一個空間格局,一個時間格局來討論文字在鄉土社會是否是必要的。

  我們先從空間格局來看文字在鄉土社會是否有必要性。聚村而居是鄉土社會在空間分布上的一個特性,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可以直接面對面來進行的,有什么想傳達的信息可以以語言這種直接有效的方式完成。文字是附著意義的象征體系,它產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方便人類生活,但是文字作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著不能百分之百還原表意人意思的缺點。既然在鄉土社會中,人們不存在空間上的阻隔,可以直接使用相比文字更能清晰準確表達表意人想法的語言作為信息表達工具時,文字在鄉土社會就失去了其所具有的價值。

  接下來再從時間格局看文字在鄉土社會的必要性。時間上的阻隔分為個人的今昔之隔和社會的世代之隔。鄉土社會是一個不怎么變動,相對來說十分安定的一個社會,大家都守著一塊相同的土地,在這塊熟悉的土地上耕作,跟熟悉的人打著交道,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今昔之隔與社會的世代之隔等同了,因為只是不同的人面對著相同的環境用一套固定的經驗去做同一件事情,而這一套有利生存的固定經驗人們可以通過學習的方式取得,“習”就是不斷反復地做,這就得倚賴于人類獨特的功能——記憶。

  人類的記憶功能得靠象征體系才能得到正常的運作,象征體系又分為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征體系—————語言,以及可以被看見的附著意義的象征體系————文字。上面我們說到鄉土社會中大家生活就是不同的人面對著相同的環境用一套固定的經驗去做同一件事情,個人今昔之隔與社會世代之隔等同了,這一套固定經驗中有什么不熟悉的地方,在這同一環境中肯定有知道經驗的長輩,所以鄉土社會中人們“記憶”經驗的方式沒有用到文字的必要性,語言在鄉土社會足以承擔傳遞經驗的作用。

  三、差序格局

  在第三部分里面我將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聯系在一起來分析,因為我認為后者是差序格局在中國基層社會所派生出來的現象。差序格局說的是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的格局,費孝通先生將西方社會結構的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進行了一個對比,益于我們對差序格局有一個更好的理解。他在這個章節用“家”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作為一個基點來引述差序格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格局,在西方團體格局中“家”這個詞,有著非常嚴格的界限,基本上就能確定是以夫妻與子女為主體的一個團體;但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家”這個詞含糊不清,可大可小,從這個對比中大致可以了解到作為中國鄉土社會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家”具有伸縮功能,而作為中國鄉土社會結構的差序格局也同樣具有這種功能。

  費孝通將西方的社會結構形容成由把、扎所組成一捆柴,其實是想借此更加清楚地表達西方是由有著嚴格界限的團體所組成的一個社會,這種社會結構格局被稱為團體格局;而中國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則是以“己”為出發點,將“己”與其他人聯系起來的一種呈放射性的格局,與任何人的關系都是從這一個“己”推出來的差序。

  社會結構的不同也會導致人和人關系的行為規范的差異,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在道德觀念上的不同。首先,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團體格局是怎樣影響西方的道德觀念的。團體格局里最基本的就是一個有包含關系的大框架,在這種格局里面我們首先就是要承認這個有著嚴格界限的大框架中的行為規范,這個規范的產生是為了團體可以正常有序的運作,這個行為規范建立在共同意志的基礎上,每個人在這個規矩里行事,同樣這個規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一樣的,權利義務在這里得到了產生,每個人有權利要求對團體秩序造成破壞的人恢復秩序,承擔責任;每個人也有不影響這個團體正常秩序的義務,在我看來這是公共道德產生的一個基礎。

  而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被費孝通先生稱為“系維著私人的道德”,這樣一“公”一“私”,區別對比就顯現出來了。為什么中國鄉土社會的道德是“系維著私人的道德”,這還是要跟上面的差序格局聯系在一起來說明。在上面我們知道了差序格局事實上就是以“己”為中心逐漸向外散發的一種“己”與其他人的聯系的格局,在這種格局里任何事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作為出發點,向外擴展沒有一個固定分明的界限,道德這種人與人關系的行為規范在中國鄉土社會就是一根根單獨聯系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每一根人與人的聯系中所使用的道德觀念是不同的,并不存在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可以使用。

  既然不存在一種籠統的道德觀念可以普遍適用于鄉土社會并讓鄉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去遵守這種一致的道德觀念,然而“克己復禮”就成了鄉土社會中道德觀念的核心了,畢竟只有自己是可控的。費孝通先生在這里抽出了一個“仁”字來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中國鄉土社會中的道德。“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其中的這個孔子所極力推崇的“仁”字,孔子自己也沒能給出一個明晰的籠統的解釋,他對于“仁”的解說都是圍繞著私人之間的關系展開的,同樣可以論證中國鄉土社會的道德是“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四、家族與男女有別

  在家族這一個章節中,我認為最基本的一個出發點就是鄉土社會中家庭到家族的演化,男女有別的現象也是由它衍生出來的。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說到鄉土社會中政治、經濟等功能可以用家庭來負擔,而反過來家庭要負擔政治、經濟等功能就要求家的結構的擴大,這并不是以生兒育女為主要經營目的的家庭可以負擔的;而且家庭在承擔政治、經濟等功能之后就被要求具有長期綿續性,故具有臨時性以夫妻為主軸的西方家庭不能勝任這一功能。中國鄉土社會中的家庭以父子、婆媳為主軸,夫妻為配角的結構也是為適應這些功能的承擔,父子為主軸避免了個人的死亡而導致的家庭的終結,變得只是成分而不是父子主軸的結構。

  在上面我們提到中國鄉土社會為了承擔政治經濟等功能,維持家庭的長期綿續性,將家庭演化為以父子為主軸夫妻為配角的形式,根據費孝通先生的說法這是將生育以外的其他功能拉入家庭導致的結果。政治經濟等事業要求效率,效率要求紀律,紀律排斥私情,任何帶有強烈情感波動的情緒都會對事業產生影響,這就導致了“男女有別”這種現象的發生,畢竟男女求同的過程就是激烈的。

  從歷史發展的長河里我們可以看出了大部分求同的過程都是激烈血腥的,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求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求同,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求同無不是伴隨著艱難曲折的過程,所以男女這種從生理上就不一致的兩種類型其求同的過程也同樣是激烈的。但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庭承擔了政治經濟等功能,被要求具有長期性,這就一定程度上排斥伴隨著激烈過程的男女求同,這影響到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庭的效率,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基本主要體現在同性之間。承認男女差別,但不追求兩者相互之間的認識認同,將情感的交流發生于同性之間,鄉土社會“男女有別”也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五、鄉土社會中的禮與法

  就像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靠法律來調整的,在中國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靠“禮”來規范的,中國鄉土社會使用“禮”來規范人與人關系的“禮治”。

  鄉土社會是生于斯,死于斯的人口流動性極小的社會,一代代人都在同一片土地上耕種,依靠一套固定的經驗,不變的規則就可以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這種經過不斷驗證而確又十分有效,有益于這個社會運作的一些行為規范,這些社會所積累下來的經驗慢慢就演化為了傳統。“禮”的維持依靠傳統,而“禮”就是人們主動對傳統服膺的習慣。要使人們主動服膺于傳統,那么這一套傳統必須是經人們不斷親身試驗,確實能滿足生活需求的。在中國的鄉土社會這樣一種環境穩定,人口不大流動的農耕社會才能孕育出“禮治”社會。現代社會變遷速度快,不可能存在一套不變的經驗或規矩能適用于任何環境并無法使人服從,這時候才需要法律作為工具來調節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

  上面我們提到“禮治”在鄉土社會的產生以及為何“禮治”可以在鄉土社會被適用的問題。我們接下來就可以來看一下“法律”能否融于鄉土社會。法律它不考慮倫理道德的問題,它旨在保護個人權利和社會安全,所以說像一些由道德倫理去評價的那些家庭瑣事,它是不管的,但鄉土社會的“禮”調整大部分的卻剛好是這些倫理上的事情。然而一個社會是不能同時存在兩種評級體系,兩種迥然不同的評價體系存在于同一社會必然會造成這個社會的混亂動蕩。

  在中國鄉土社會,法律剛下鄉的時候,我相信肯定是有過這一混亂時期的。有一部電影剛好反應了這一問題,有一天,出現一波村民找到一名剛下鄉的青年法官要求這位法官幫他們解決問題,問題出于A村民的豬在外覓食的時候把B村民家的祖墳給拱了,A、B兩家人協調不好,鬧到法官這里,B村民要求賠償兩頭豬和一場法事而A村民堅持只賠一頭豬和一場法事,剛好這一天在鄉下待得較舊有資歷的老法官不在現場,只留下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法官,這位年輕法官以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為由不接受審理,結果導致A、B兩家村民大打出手。從這個故事里面我們就大致能看出法律在鄉土社會的地位是很尷尬的,這種尷尬時期就發生在鄉土社會依然可以用“禮”來有效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法”被強行安插進來的階段。從上面的故事驗證了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即現代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副作用,破壞原有的禮治,卻沒有建設起法治秩序。

  六、鄉土社會中的權利結構問題

  在討論鄉土社會權力結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梳理一下費孝通先生所提到的幾種權利結構。在這本《鄉土中國》里面他一共提到了四種權力結構的形式,即橫暴權力、同意權利、長老權利以及時勢權利。橫暴權利是一個階級以權力為工具對另一個階級的剩余利益進行剝奪的一種權力結構,這種權力結構存在的前提是作為被統治的另一階級需要具有一定的剩余利益。

  同意權利產生于社會合作分工的基礎之上,社會分工提高了社會的效率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每個人在自己所屬的位置上安分守己地為自己所處的社會提供必要的服務,這就免不了秩序的出現來規制不利于社會分工的行為,這種秩序的出現依靠的是社會同意的力量,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同意權利在此產生。長老權利是一種在鄉土社會這種人口流動性小,環境固定,依靠一種固定不變的文化傳統就能有效解決生活問題的社會結構里所產生的一種教化式的權利。時勢權力發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遷的過程當中,社會變遷也就是所謂的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四種結構在鄉土社會的比重。上面我們提到橫暴權力的出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存在剩余利益可以被剝奪,不然這種對抗性權利的出現是沒有什么實質意義的。但是在中國,鄉土社會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不存在多少剩余利益可以促使橫暴權利的產生,這是鄉土社會對橫暴權力的限制。

  但這并不是說中國社會就不存在橫暴權力了,在中國鄉土社會橫暴權力的發生具有周期性,當小農經濟的社會休養生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社會太過飽和再加上這個國家統治層的權利的膨脹,就會有一種向外擴張或在內部大興建設的企圖,這時候為了自己計劃的實施,它必須對沒有太多剩余利益的鄉土社會進行壓榨,導致了社會的混亂動蕩,接下來戰爭的爆發又導致人口的減少和新政權的產生,這時橫暴權利終止,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休養生息。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部分朝代為了自身的長治久安而強調“無為”政治。而同意權力產生在社會分工合作的基礎之上,在自給自足的鄉土社會是不存在所謂的同意權力的,所有的生活資料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行動完成,不需要社會分工來解決。

  再講長老權利和時勢權利之前,我覺得有兩個過程要先提出來,一個是社會繼替,一個是社會變遷。社會繼替是人物在固定的社會結構中的流動,社會變遷是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兩種過程不是被分割,而是同時行進的。先提出來這個概念是想說明,屬于社會繼替所影響的長老權力與屬于社會變遷所影響的時勢權力是同時存在的。

  費孝通先生認為,在中國鄉土社會中起支配的權力是長老權力,一種教化性的權利。這種權力之所以能在鄉土社會處于支配地位是因為鄉土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極其穩定的社會,社會結構以及環境都不變,變的只是人的繼替,世世代代都可以用一套固定的經驗處理同一類問題,在這樣一種社會里文化傳統備受重視,這種被驗證有效的經驗成為了生活中寶貴的財富,而經驗來自于長輩的教化,這是長老權力在鄉土社會起支配的原因。而時勢權利發生于激烈的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這種社會變遷是由于原來有效的固定經驗在變更了的環境下不再適用,舊的社會結構不能再滿足人民的需要,新的社會結構被要求出現,而激烈社會變遷引起的新舊交替所導致的社會不安,促使了“英雄”的產生,隨之而產生了“英雄”對跟隨他的民眾的支配的權力。

  上面我們說了,時勢權力與長老權力之間、社會繼替與社會變遷之間在時間上不是分隔開來,而是同時存在的。慢速率的社會變遷中,社會繼替可以緊跟社會變遷的步伐,可以“注釋”的權力變動方式來改變長老權力下文化傳統的內容,也就是“名實的分離”。而當社會變遷速度加快并伴隨著激烈過程的時候,長老權力衰落了,隨著而來的是時勢權力的抬頭。

  當今社會出現的一些事件剛好能印證激烈社會變遷中長老權力逐漸衰弱這種說法,就像這幾年時常會看到的農村老人因兒女經常不回家或不盡孝道而導致農村老人自殺的新聞。如今我們的社會正處在激烈的社會變遷之中,原來固有的文化傳統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作用越來越小,快速發展的社會要求人們與時俱進,人們面對著的是社會的優勝劣汰,當固定的傳統不能有效運用于并有益于生活時,這種傳統就面臨著被拋棄的命運,而遠在鄉村的家中長輩作為長老權力的體現者,由于其所擁有的經驗再也無法幫助子孫后輩也同樣面臨著被“拋棄”的風險。

  《鄉土社會》雖然篇幅不大,但其包含的內容卻直面鄉土社會最基本的問題;雖然作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但其中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部分理論還是適用于如今的鄉土社會。就像現在的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農村男性結婚困難導致的“農村剩男”現象、農村老人自殺等問題,都可以從《鄉土社會》的一些理論中得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