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讀后感500字(通用5篇)
時間:2024-01-23 00:10:20 瀏覽:61712
花了五六個小時看完了余華先生新作《文城》如果用一句歌詞形容我的感受就是
如果回憶不在一瞬間枯萎,我能體會時間有淚。
一句話小說的話來概括的話:這個虛無縹緲的文城,已是小美之痛 文城意味著林祥福和女兒沒有盡頭的漂泊和找尋。
非常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很慶幸第一時間讀了這本書,在這書中,我看到了時間的考驗、世事的變幻、復(fù)雜的人性、太過富有太過貧窮的小美和阿強,以及我最心疼的人物:林祥福 你的一生無愧于自己身份的一生,永遠追憶你,在文城這個文學(xué)的世界里。
閱讀小說的感受是真實的,就像余華先生說的,“我們總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不同語言的作家那里,讀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學(xué)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這些吧。”
很慶幸我在里面讀到了自己的感受,體會到了不同的生活,看到了豐富的人物,洞察到了人間百態(tài),也為書中的人物命運而感同身受。
讀完《活著》后,那種對于生活的沉重、無奈、堅持、希望……,讓我對這本書印象很深,也特別有感觸。當(dāng)看到推送的余華新書時,很想看看是怎樣一個故事。
《文城》,是一座不存在的城市。一個叫林祥福的男人,為了尋找文城中的那個女子,經(jīng)過又返回溪鎮(zhèn),在這里開啟了他的后半段人生。在溪鎮(zhèn)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個身上披戴雪花,頭發(fā)和胡子遮住臉龐的男人,有著垂柳似的謙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來成了萬畝蕩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謙卑和沉默依舊沒有變。他的過去和一座謎一樣的城聯(lián)系在了一起,沒人知道他為什么要找一個不存在的地方。
整本書看下來,不會覺得沉重,時代變遷的混亂與人性樸實地執(zhí)著形成鮮明對比。其實在哪個年代下,普通人因為命運也好、認知也罷,都會有屬于自己色彩的人生,充滿著各種無奈、憂傷和美好。
林祥福
一生遇到三個女人,假使遇到第一個就停下,就不會有后面的故事,所以,有些宿命的感覺。
第一個,忘了名字,出場也只有幾幕。第一幕,相親。這個讓林祥福眼前一亮的女人,卻在媒婆的授意下,他放下綢緞的同時,也收起了那個剛剛萌生青春悸動。第二幕,小美離開后,從媒婆嘴里得知,人家并不是聾子,是媒婆的經(jīng)驗誤導(dǎo)了那次相親的判斷,她嫁了個不錯的人家,還不錯的娘家家底也使得她很旺夫,如果當(dāng)時……第三幕,女兒問起母親時,又使得林祥福想起了這個女人,也記得她的名字,于是他告訴女兒,那個女人是她的媽媽。
第二個,小美。意外的到來與意外的離開,在一個男人那里上演了兩次,也兩次徹底地改變了這個男人的人生。第一次到來,給平靜的生活帶來美好,是那種觸手可及的美好,是那種付出了就會看到的美好。這真實存在但又虛幻的美好,隨著小美的離開,摔落下來散落一地。猶如一場夢,醒來又回到他原來的生活中。第二次到來,把男人埋在心底的憤恨、不甘、不舍又挖了出來,同時,用孩子這個新生命在一點點填平之前的傷痕。就在新生命的到來開啟新篇章時,小美又一次離開了,這次,她什么都沒帶走,但卻比上一次帶走小金魚大金魚更讓人傷心。這一次,男人沒有選擇接受,于是,開啟了尋找之旅……
第三個,依舊忘了名字,出現(xiàn)在林祥福的后半段人生。一開始的出現(xiàn),讓他失了男人的自信,沒有想到小美對他的創(chuàng)傷,不只是心理的還有身體的。還好有事業(yè)有女兒有朋友相伴,才使得他的生活又出現(xiàn)了祥和的景象。終究在一個個離開時,他還是能找到這個女人,有個傾訴的對象,雖然沒有言語,但在孓身一人的時候,能讓他有個去處,有個人陪著,讓他感覺不那么孤單。
小美
一生遇到兩個男人,因為第一個男人家里的世俗,徹底地把一個女孩的靈氣所埋葬,也是因為這個男人,又一次的給她帶來擺脫宿命的希望,但終究只是夢一場。雖然遇到的第二個男人是個好的歸宿,但終究被時間打敗,她的愛留給了第一個男人,留給第二個的,只有愧疚……
第一個,是一個叫阿強的男人。準確地說,最開始出場的,是這個叫阿強的男人的家族。作為童養(yǎng)媳進門的小美,是一個鮮活的對美的渴望的女孩,但她的這一切,被婆婆發(fā)現(xiàn)則被視為大不敬,差點兒就被趕回家門。經(jīng)歷了這一次,小美開始把自己藏起來,變得很乖很懂事,要不是家弟來找她,或許她會入了婆婆的眼。也就是由于這個轉(zhuǎn)折,使得阿強這個男人,有了帶小美私奔的勇氣,從此,阿強帶著小美打了新世界,也無形地加重了小美對阿強的愛幕。在這些鋪墊之后,小美對于阿強的所有所為都無條件地接受。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林祥福。在這個男人這里,小美可以開啟一段新的人生篇章,只是,這時的小美,所有的愛都給了阿強。她可以與林祥福結(jié)婚,可以同房,只是心不能交與他。所以,在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時,作為虧欠,她覺得應(yīng)該把孩子生下來,作為對林祥福的補償。她做到了,但她卻沒有想到,林祥福是一個比她還執(zhí)著的男人。當(dāng)她知道林祥福帶著孩子來尋她時,愧疚之情使她都不敢再見孩子與帶孩子的這個男人,她和阿強,能想到的,只有躲避,希望永不被找到。當(dāng)?shù)弥窒楦S诌h行了,她才松了口氣,終究如她所愿,即使在她人生最后時刻,與林祥福那么近的時候,依然沒有相見。
雖然后面的情節(jié)禁不住推敲,為什么溪鎮(zhèn)的人會不知道阿強與小美?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于林祥福,尋不到小美,或許對他來說,這一生都是帶著一個美好的期許,若是尋到了,落空了,他又會如何……
春節(jié)之后,就陸陸續(xù)續(xù)有人問我看過余華新作《文城》沒有?當(dāng)我說準備讀一下石黑一雄的《克拉拉與太陽》時,更多人向我推薦《文城》。于是,昨天中午我在網(wǎng)上下單買了一本,黃昏的時候快遞就已經(jīng)送到,晚上就開啟了我的文城之旅。
我相信喜歡看《文城》的讀者,會遠遠多于喜歡看《克拉拉與太陽》的書迷。同樣是講述民國的故事,《文城》讓我莫名地想起徐浩峰和他筆下反復(fù)描摹的民國武術(shù)家世界。徐浩峰想要寫那些消逝在時光里的武師,和一并消逝掉的“規(guī)矩”,也就是他們所堅持的人生態(tài)度。《文城》同樣寫的是民國時期的鄉(xiāng)土人物,著力渲染的是他們所堅持的“義”。義,需要在非常時刻才能體現(xiàn)出來,因此《文城》近乎于一個傳奇故事,余華又沒有在寫法上炫技,所以喜歡這本書的人應(yīng)該不少,人們永遠都喜歡聽故事。
義的另外一面是情,并不是相對相反,而是彼此成就。《文城》的故事是以情開始,如果故事不是發(fā)生在中國北方的農(nóng)村,那么你多半能看出這句話: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是想娶一位太太,這已經(jīng)成為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主人公林祥福帶著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女嬰,背著全副家當(dāng),一路風(fēng)塵仆仆從黃河北岸來到江南,只是為了來找尋他失蹤的太太。他唯一的線索是知道太太的家鄉(xiāng)在文城,那里出門都要乘船;他唯一的依仗是他愛著他的太太,他相信曾經(jīng)的一紙婚書。這是人們喜歡的故事,傳奇都這樣開始,尋常人做出了非常之事。
余華依然是很好的作家,人們反復(fù)這樣稱贊。對于這個結(jié)論我沒有任何異議,但對于他們稱贊的理由,我卻有些懷疑。我不喜歡《兄弟》,當(dāng)年買了一本上冊之后,就沒有買下冊;我也不喜歡《第七天》,認為那是一本糟糕的作品。即便我不喜歡,我也得承認余華做出的嘗試,他想用實驗性的寫法,他想要批判社會現(xiàn)實,無非是做得不好而已。《文城》里沒有這些東西,于是小說變得非常容易讀,我懷疑人們的贊美只是因為這一點,感謝大師沒有讓自己費力氣。換個角度想,人們不喜歡寫作上的嘗試,也容易因為批判社會現(xiàn)實而感到不安。《文城》是安全的,余華給出了安全繩,可以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從頭看到尾。
我把《文城》視為一本幻想小說。一方面是因為余華的文筆,他成功地讓全書擁有了獨特的質(zhì)感,清冷、幽微、迷茫,足以和其他民國故事區(qū)分開來,那是余華自己的江南小鎮(zhèn),余華自己的民國人物,自始至終都讓人感到一層微涼;另一方面是因為余華把一切都簡化了,除了土匪和北洋軍,所有人都是好人,都相親相愛,都守諾重信,不會因為土地或者經(jīng)營而產(chǎn)生任何矛盾,安安靜靜地成為主人公的背景板。中間或許有一些細微的羈絆,改變了人物命運的走向,但那也不過是為了把主人公推向命運的砧板,這樣他才能為了自己所堅持的義而肉身成道。
所以,我不認為《文城》可以進入余華最好的那批作品之列,也許可以成為余華最好讀的作品之首。有人說《文城》是一部“爽文”,這是用網(wǎng)絡(luò)小說來做比,認為它和那些主人公殺伐果決,步步登天的網(wǎng)絡(luò)小說一樣,都是為了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爽感”。原因很可能就是這種幻想小說的寫法,主人公無論在黃河以北還是長江以南,都可以輕易置辦下一份驚人的家業(yè),然后等待著命運降臨古怪的災(zāi)禍。只要他想成就,他就必然得到,就像是他要找尋的文城,在地圖上并不存在,但是他還是最終抵達。他要找尋的太太,雖然兩次離開,他還是最終相遇。因為作者對故事的控制力如此之強,對人物命運的控制力如此之強,最后讀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人物都不大需要性格了,他們只需要執(zhí)行小說里安排好的命運就行。
至于說文城這個概念,在小說里也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一個男人,找尋他永遠找不到的一個城市,其實和這本小說關(guān)系并不大。如果看過這本書就知道,關(guān)于這點找尋的意義在小說正文里幾乎是不存在的。反而是靠《文城》后面四分之一的《補》,才多少有了點感覺,在找不到的城市里其實和找不見的女子重逢,但是當(dāng)事人并不知道。如果讓我來評判的話,《文城》(補)寫得最好,其次是《文城》的上半部,最次是《文城》的下半部。《文城》到了中部之后,失去了前半部的圓潤與流暢,簡直變成了另外一個獨立的故事。
或者我也可以這么說,如果《文城》的上半部做得足夠好,那么其實不需要《文城》(補)來做個交代,也不需要下半部引入土匪和子女婚事來把主人公送上祭壇。命運無來由地給主人公送來一位妻子,又無來由地讓她消失,他從黃河北岸找到江南小鎮(zhèn),無來由地在那里停留下來,最后無來由地死去,其實這樣也就夠了。現(xiàn)在的寫法,反而像是為了讓讀者看得懂,又額外添加了許多內(nèi)容和波折。青煙一樣的命運,青煙一樣命運的給與和奪去,以及青煙一樣命運里的永遠看不清,這才是文城存在的必要吧?
3月得知馀華出了新書《文城》,第二天去書店,新書沒有放在暢銷區(qū),在小鎮(zhèn)讀純文學(xué)的人很少。半個月時間不緊不慢讀,今天讀完,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xiàn)出林祥福的棺材和小美的墓碑——紀小美的名字在墓碑的右側(cè),林祥福躺在棺材的左側(cè),兩人相隔,在咫尺之間。
這是一個尋找妻子的故事,發(fā)生在清朝滅亡國初立的20世紀初。北方木器工匠林祥福與江南織女小美相遇,結(jié)合,小美生女后不辭而別,沒有聲音,林祥福抱著女兒,用小美的口音和口中的文城在南下尋找,最終落腳于小美的故鄉(xiāng)溪鎮(zhèn),經(jīng)歷兵亂匪,尋找戀人的一生。
結(jié)果,小美17年前因雪凍死亡,第一個丈夫阿強埋葬在西山腳下的偏僻地方。
時隔八年,馀華終于出了新書。上一本書是第七天,口頭傳播不好。因為那是寫作的嘗試,失敗是正常的。幸運的是,文城在馀華的安全范圍內(nèi),故事流暢,人物形象,故事引起感情的強烈變動——我多次中途停止,做別的事消除心靈的痛苦。活著和在細雨中呼喊的殘酷和凜冽減少了,書的中間部分描寫了很多匪徒的事跡,淡化了主題,但是成為了好作品,特別是關(guān)于文城補的小美的故事,對小美的邂逅感到遺憾,對林祥福和小美的有緣也變得明朗了。
馀華寫的小人物忠實誠實,謙虛沉默,感情不溢出,頑固有市井俗氣,命運多,被舊時代推進,經(jīng)歷苦難,隨遇而安。每個人都很獨特,每個人都可以是小說的主人公。馀華很少描寫人物的眼睛鼻子的臉,也很少描寫人物的心理。描寫人物主要依靠動作描寫和敘事描寫,文字簡潔不吵鬧,往往一兩個簡單的字能引起句子的注意,冷靜可怕——這也是我喜歡他的理由,少之又多。
想起讀本科的時候,指導(dǎo)員建議我們多讀課外書。她說朋友的女兒剛上中學(xué),就讀了馀華的書,贊賞,討厭我們閑逛。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接觸馀華的第一本書是兄弟,也是初中一年級的時候。開運動會的時候,一個同學(xué)帶來了書,書中描寫男女的內(nèi)容在男性之間爭相傳閱,折痕落在李光頭手里拿著放大鏡,幾頁紙也變得稀爛了。當(dāng)時我只看了一部,很久以后就和另一部通讀在一起,故事簡單地開玩笑,很有魅力。
想起歌詞借我十年,借我死去的勇敢,林祥福也穿著這樣的勇敢,拔掉自己,向南飄來,履行我抱著孩子去找你,走遍天涯海角,找到你的約定。
從《活著》到《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再到《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余華的任何一本書我都不想錯過,所以看到《文城》時,毫不猶豫的買下了紙質(zhì)書。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講述了清末民初時代主人公林祥福偶然與小美相識,被小美“騙婚”,偷走金條后小美又回來生下女兒,再次不辭而別。從此林祥福帶著女兒踏上了尋妻之路。他跋山涉水,尋找那個隨口一說的“文城”,僅僅憑著口音來到溪鎮(zhèn),經(jīng)歷了龍卷風(fēng)、雪凍,和陳永良一家相識相交,成為彼此最重要的人(這部分是全書最溫暖的的一段)。然后是遭遇軍閥混戰(zhàn),土匪橫行,綁架,殺戮,林祥福為救顧益民而慘遭殺害。這一段看得揪心,卻如現(xiàn)實一般,讓人無能為力。
小說的第二部分寫了小美和阿強的故事,解釋了小美為什么要“騙婚”。同在溪鎮(zhèn),小美和林祥福至死都沒能詳見,直到小說最后一節(jié),田氏兄弟送林祥福棺材回家時,路過小美的墓地,稍作停留。“他們停下棺材板車,停在小美和阿強的墓碑旁邊。紀小美的名字在墓碑右側(cè),林祥福躺在棺材左側(cè),兩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間。”
“時間的洪流推著每個人做出各自的選擇,這是一個荒蠻的時代,結(jié)束的尚未結(jié)束,開始的尚未開始”。
“以前總以為,人間最美的是相遇,后來才明白,其實最難得的是重逢。能遇見誰,會失去誰,都有定數(shù)。”
得到的都是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愿我們都能為自己選擇負責(zé),都能在回憶往事的時候說一句“不曾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