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讀后感2000字范文(精選5篇)
時間:2024-01-14 10:10:10 瀏覽:22122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天朝的崩潰讀后感2000字范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完了《天朝的崩潰》,我感觸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個時期的腐敗與黑暗。歷史學家茅海建對“鴉片戰爭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導致后期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導火索。
在《天朝的崩潰》中并沒有明確的指出“天朝”是怎樣崩潰的,但書中對多個問題的解釋與論述,我終結出了“天朝”崩潰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國晚清時期,軍事武器還是鳥槍等落后的武器,還處于冷熱兵器混用時代;而侵略中國的英軍的武器炮彈、長槍等,已經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從兵器上來說,中國就已經輸了。
第二個原因是士兵與軍官的問題。晚清時期,軍隊人數很多,在人數上占據很大優勢,但清軍駐防懶散,難以集中,調度非常困難,并且,大部分的軍隊都是用來維護治安,保護皇城的,沒有較強的作戰能力。晚清士兵與軍官腐敗,沒有良好的軍事素質。同時,軍隊也沒有好的管理制度,這導致了軍隊懶散等問題的出現。
第三個原因是“天朝”在對待鴉片腐蝕民族的問題上認識不清楚,開始一直認為禁煙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敗無能,沒有把這個問題與英國商人聯系起來。并且,在初期,沒有禁煙的打算,直到皇室內部出現煙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煙,這就反映出清政府沒有一點危機意思,依據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還未清醒。
晚清時期的中國還是封建王朝,專制,黑暗,而此時的英國已經是資本主義,無論是在軍事,經濟上,都遠遠的超過中國,正在走向巔峰,這就決定了,在鴉片戰爭中中國必敗。
天朝的崩潰是必然的,無論有沒有鴉片,有沒有英軍侵略,這種傳統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變,中國永遠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強大。從這一角度來說,天朝崩潰幫助了中國走向近代化。
現在,我們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正確的對待每一段歷史,從那些錯誤的,荒謬的事件中獲得信息,以便更好的發展。
最近,在學校的要求之下,我閱讀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讀完這本書,發現這是一本寫的很好的書,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歷史專業書完全不同。通過這本書,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歷史,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慨,不吐不快。對我們來說,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想去忽略這段歷史,畢竟它并不光彩,這是充滿屈辱、血淚、傷逝、仇恨的二百年,一個人,如果有選擇,總不愿意面對不堪的情形。而我,總在懷疑,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個個都是昏君、大臣個個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經濟一貧如洗,雖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時,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詐的官吏,卻總能如魚得水?此時的清政府,此時的中華民族到底出了什么問題。許許多多的人認為鴉片戰爭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戰爭的勝利。這種想法是否正確?
琦善、奕山、牛鑒是著名的賣國賊,如果把鴉片戰爭搬上京戲的戲臺,他們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臉。而林則徐、關天培、葛云飛,則是一個個正氣凜然的名字,虎門硝煙、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敵愾、共同對敵的架勢。從現在的歷史書里,我們知道鴉片戰爭會失敗,敗在昏聵的皇帝、腐朽的社會制度、無恥的賣國賊。
但是這本書卻有不同的觀點:關天培、林則徐的紅臉,奕山、琦善的白臉,其實是經過后人的描畫,是為了意識形態的統一認識而特別實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種。關天培自己未必以為自己是為國捐軀,更多的可能是堅守了職位的本份;林則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勢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敵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堅持為官操守維護天朝體統;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戰派,惜命、愛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說他們都為一己之私欲賣國求榮恐怕有失公允;連道光這個老皇帝,他當不好這個皇帝、眼界不高、謀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國是他自己的,總談不上自己出賣自己。作者通過此觀點進而引出主題:鴉片戰爭的失敗,究竟應歸結于中國的落后和保守,還是應歸結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書的核心問題,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能否取得鴉片戰爭的勝利?這是一場勝或負的結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戰爭,還是一場必定要失敗的戰爭?如果戰爭必敗,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作者不斷地在當時的歷史場景之下,提出假設,因為已經發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發生之事,歷史學家會注意到歷史可能出現但未能出現的轉機。
《天朝的崩潰》從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諸方面證明當時的清軍無論如何抵擋不了英國侵略軍的進攻。文中關于中英雙方使用武器、艦船、軍隊的編制以及作戰方法,都有很細致的描述。例如對英國軍艦的載炮門數,更是不厭其繁一一例舉;對英軍采用的戰術,即戰艦攻擊正面陸軍抄襲背后的近代軍事學術,也是做了具體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雖在人數上占優勢,但當時的清軍駐防分散,難以集中,調動也很困難,戰斗力相當差勁。而英軍在鴉片戰爭后期人數已經達到兩萬,可以算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軍隊,而且在大部分戰場,清軍迎戰的兵力僅比對手略多或持平。其次從武器上說,清軍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間幾乎沒有技術上的改進,發射的速度、準確性都比對手差,而且受資金等條件限制,難以更新,有的火槍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類似,式樣和當年明軍阻擊后金進攻時的紅衣大炮差不多,鑄造技術也落后,使用時經常被炸裂傷及自身,射程、準確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還使用大刀弓箭,無法和近代化的英軍相比。最后制海權的喪失,我覺得是清軍戰敗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來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英國的海軍力量一直稱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戰爭中,誰取得了制海權,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戰爭中日本首先要殲滅北洋艦隊的"根本原因。從這幾點來看,清軍實力實在無法和英國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侵略者大的毫無還擊之力時仍然做著天朝美夢。這也是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清朝方面從來沒有把英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戰敗之后也從未吸取教訓。
在作者看來,中國應該向日本一樣,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而應當盡快簽訂和約,再走自強之路。對此我不贊同,我認為當時,中國的改革勢在必行,而簽訂合約后的安逸并不適合中國,抵抗、犧牲是一個必然付出的代價,直接投降的作法從中國人民的感情上是說不過去的,雖然這樣一定充滿了鮮血,但也只有鮮血,才能激勵國人的覺醒;只有鮮血,才能推動中國的發展。歷史是不可改變的,中國發展到這個樣子,應該說被列強的炮火打開國門是一個必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似乎也是無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戰敗后的中國沒有能夠及時走上自強的道路。
正如書中所說: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以史為鑒”,正確的看待歷史。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們要吸取教訓,不斷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復那些錯誤,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天朝的崩潰,光看其題目,就大致揣測出這是一本講述清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書,也就是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后的封建專制主義時代是如何終結的。
其中的“天朝”,“崩潰”用得恰到好處而別有深意。“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潰”卻正表現出清政府無法避免的滅亡,暗含對于清政府腐敗的諷刺。
書首先對鴉pian戰爭中清政府與英方的實力進行了分析比較,包括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諸方面,從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清政府無論從哪方面都弱于實力強大的英軍。我曾經思考過:就是因為欽差大臣耆英與英軍簽署了《南京條約》,才使中國現在人對于耆英的印象變成懦弱。可是如果耆英不投降,帶來的只會是更慘重的.損失,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于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過不去,可是對老百姓而言,卻是生命與財產的巨大損失。但現在看來,作者的想法更符合當時的國情,他認為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理性地分析比較,避免這場血的戰役。我們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樣走上自強之路。雖然如今想來,這不失為正確的策略,但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無法倒退與逆轉,而清政府自認為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證。當時的清政府認為自己在世界之峰,又怎肯做個縮頭烏龜主動屈服呢?但試想如果當時沒有打這場戰役,中國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樣的道路,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當然作者的觀點雖然只是假設,但仍是相當成熟的。從文中的這一段話便可以看出:“這里面有兩個需要分清的問題:一是對侵略者應不應該抵抗?而是若這種抵抗注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前者是道德層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疑義,后者是政治層面的,結論不能從前者引申而來。思想家與政治家的區別正在于此。”
其次,它圍繞一些晚清時期我們所認為的漢奸及英雄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最大的亮點就是它闡述了真相,將教科書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還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對于林則徐的了解僅限于虎門硝煙這一事件,認為像林則徐這樣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極端,給英軍提供了鴉pian戰爭的導火索。自大腐敗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實力,難道林則徐也不知道嗎?明明知道自己敵不過強大的英軍,還要用這樣的行徑去惹怒對方,不光清政府不會贊頌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與財產的損失難道你可以補償嗎?書中卻進一步寫出了林則徐的真實人物性格,他只不過又是一個被清政府官場蒙蔽的普通官員,發配出去后仍然敗在“官場”二字上,復出無力,阻擋不了英軍的入侵,這“天朝”連最后的精良指揮都敵不過英軍,大局又如何穩得住?第二次鴉pian戰爭的爆發,八國聯軍將不堪一擊的清政府逼向了絕路。辛亥革命的一發動,“天朝”就此崩潰瓦解。真相與記錄總有一點偏差。
其實到了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似當年囂張跋扈,倒是想改變這千年世襲的帝制。可惜孫中山等人沒有給清朝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是在改革幾天后直接將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國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條道路:仍然保留皇帝這樣的稱號,但皇帝不掌握實權,只是類似于國家的象征。世事難料,中國曾經有那么多條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許今天的中國就完全不同。
之所以這么多年的帝制時代終結在清朝,細想也可以發現:是因為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為井底之蛙的愚昧,還是因為外國的侵略?其實都不是,是歷史的潮流在前進,而鴉pian戰爭,《南京條約》……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間崩潰的鋪墊。我們不會再回到帝制時代,還有那些愚昧的時代。
當讀完本書后,我對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發生于"天朝上國"的恥辱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無疑在這段歷史中應當有很多的罪人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受無數后人的唾棄與辱罵,但正如本書作者所言:"在天朝體制下,這種于制度,器物,士兵上面的差距,又豈是一兩個人可以彌補的。"
在讀完本書后,我不禁也要有同作者一樣的問題:中國大陸與西方的差距比起一百五十年前鴉片戰爭時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我相信時間終會給我們答案。
天朝的崩潰,光看其題目,就大致揣測出這是一本講述清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書,也就是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后的封建專制主義時代是如何終結的。其中的"天朝","崩潰"用得恰到好處而別有深意。"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潰"卻正表現出清政府無法避免的滅亡,暗含對于清政府腐敗的諷刺。
書首先對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與英方的實力進行了分析比較,包括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諸方面,從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清政府無論從哪方面都弱于實力強大的英軍。
我曾經思考過:就是因為欽差大臣耆英與英軍簽署了《南京條約》,才使中國現在人對于耆英的印象變成懦弱。可是如果耆英不投降,帶來的只會是更慘重的損失,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于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過不去,可是對老百姓而言,卻是生命與財產的巨大損失。
但現在看來,作者的想法更符合當時的國情,他認為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理性地分析比較,避免這場血的戰役。我們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樣走上自強之路。雖然如今想來,這不失為正確的策略,但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無法倒退與逆轉,而清政府自認為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證。當時的清政府認為自己在世界之峰,又怎肯做個縮頭烏龜主動屈服呢?但試想如果當時沒有打這場戰役,中國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樣的道路,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
當然作者的觀點雖然只是假設,但仍是相當成熟的。從文中的這一段話便可以看出:"這里面有兩個需要分清的問題:一是對侵略者應不應該抵抗?而是若這種抵抗注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前者是道德層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疑義,后者是政治層面的,結論不能從前者引申而來。思想家與政治家的區別正在于此。"
其次,它圍繞一些晚清時期我們所認為的漢奸及英雄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最大的亮點就是它闡述了真相,將教科書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還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對于林則徐的了解僅限于虎門硝煙這一事件,認為像林則徐這樣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極端,給英軍提供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索。自大腐敗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實力,難道林則徐也不知道嗎?明明知道自己敵不過強大的英軍,還要用這樣的行徑去惹怒對方,不光清政府不會贊頌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與財產的損失難道你可以補償嗎?
書中卻進一步寫出了林則徐的真實人物性格,他只不過又是一個被清政府官場蒙蔽的普通官員,發配出去后仍然敗在"官場"二字上,復出無力,阻擋不了英軍的入侵,這"天朝"連最后的精良指揮都敵不過英軍,大局又如何穩得住?
第二次鴉片爭的爆發,八國聯軍將不堪一擊的清政府逼向了絕路。辛亥革命的一發動,"天朝"就此崩潰瓦解。
真相與記錄總有一點偏差。其實到了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似當年囂張跋扈,倒是想改變這千年世襲的帝制。可惜孫中山等人沒有給清朝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是在改革幾天后直接將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國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條道路:仍然保留皇帝這樣的稱號,但皇帝不掌握實權,只是類似于國家的象征。
世事難料,中國曾經有那么多條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許今天的中國就完全不同。之所以這么多年的帝制時代終結在清朝,細想也可以發現:是因為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為井底之蛙的愚昧,還是因為外國的侵略?其實都不是,是歷史的潮流在前進,而鴉片戰爭,《南京條約》……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間崩潰的鋪墊。
我們不會再回到帝制時代,還有那些愚昧的時代。